聚焦江苏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之二 用文明创建助力道德风尚高地建设

06.04.2017  07:19

  万里长江进入江苏境内,浩荡磅礴,沿江两岸所有设区市:南京、镇江、扬州、常州、无锡、泰州、苏州、南通,再加上县级张家港市,连缀起一串熠熠生辉的文明城市项链,构成了扬子江全国文明城市群。

  1995年10月,中宣部、国务院办公厅在张家港市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文明”由此成为这座古老土地上矗立的年轻城市最闪亮的名片。张家港“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的经验,激发了全省各地精神文明创建的巨大热情,整治环境卫生,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波澜壮阔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江苏城乡大地高潮迭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实践中,江苏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创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并进,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同频共振。

  动真格,让软任务硬起来

  3月2日,江苏省文明委正式发布:2016年全省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为87.08,比2015年提高0.83。与此同时,全省13个设区市和41个县(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也拿到了各地的文明创建“成绩单”。在江苏“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达到90以上”赫然在列。

  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江苏深切认识到,没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小康,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美好生活,不仅是“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尚。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江苏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全过程。

  软任务怎样真正硬起来?江苏有目标,有方案,有考核。

  围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迈上新台阶”、“建设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构筑“两个高地”,即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2015年底,省文明委出台《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行动方案》,组织实施公民道德培育、社会诚信建设、志愿服务普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文明创建提升、网络文明建设和政策法规保障等“七大行动”。

  把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目标化、具体化。江苏不仅将注册志愿者占城镇人口比例、全民综合阅读率等指标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而且从2015年起建立全省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年度监测和发布制度,每年对全省所有城市组织一次文明城市省级测评,常态化开展暗访督查,以此推动各地转变创建理念、提升创建水平。全省9个全国文明城市、16个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51个江苏省文明城市,形成你追我赶、争先进位的创建态势。

  2016年,全省市、县(市)党委集中换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重要目标纷纷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各地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平台,以此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创建领域的不断拓展,各类文明创建的目标越来越具体明晰,同时创建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到“十三五”期末,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60%以上,县级以上文明校园占比达50%以上,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在文明单位中的占比不断提高。建立省级文明单位履行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制度,对严重失信行为、发生影响恶劣不文明旅游、不文明交通行为的,领导班子成员严重违纪违法的,出现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均实行“一票否决”,确保所评出的各类文明创建先进单位立得住、过得硬。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深融入各行各业的日常工作,展现出勃勃生机。目前,全省共有15个“江苏省文明行业”,300多个“江苏省文明乡镇”、近900个“江苏省文明村”、4000多个“江苏省文明单位(社区、校园)”。

  树风尚,让人心暖起来

  4月3日,泗洪生态湿地国际半程马拉松赛鸣枪开跑,包括医护人员、蓝天救援队、学生、职员等在内的320名志愿者,全身心投入保障工作中……伴随着时尚体育赛事的兴起,志愿服务也成为这个苏北县城的新风尚。

  文明创建,志愿先行。江苏深入实施“文明江苏”志愿服务行动,在城乡社区和公共场所广泛开展邻里守望、文明引导等志愿服务活动,成为文明创建的一道靓丽风景。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省志愿服务活动超过13万项,累计服务时长达到5463万小时。近两年全省有37个先进典型入选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志愿江苏”是一个覆盖全省、多终端互动、全流程在线的线上平台,有效解决了注册登记、供需对接、组织管理等问题。而每年一届的江苏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则是志愿服务组织与各类社会资源有效对接的线下平台,2016年首届志交会有近5万人次直接参与,390多个项目获得社会各界支持资金3120万元。

  诚信是文明之基。江苏建立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形成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探索开展诚信示范街区创建活动,引导厂家商家诚信做经营、诚信做产品、诚信做服务。南通鸿运装饰城党员诚信示范店和诚信星级商户率先推出“明码实价”承诺,打破给装修设计师回扣的“潜规则”,实实在在让利消费者。总经理周霞说,不管我的企业发展到什么程度,“诚信为本”永远不会变。在江苏,“十大诚信标兵”“百名诚信之星”已经评选三届,“诚信”被赋予了足够的荣誉,引导着社会风尚。

  一手抓信用建设、一手抓信任建设。现代城市是陌生人的社会,怎样“学会在一起”,让邻里之间“”一些?苏州工业园区吸引了众多的年轻人,老人相随而来,第五元素社区居民70%以上为新苏州人。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邻里活动,提供各种保障服务,操着各种方言的老人们在这里融洽相处,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小家”、融入“大家”。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江苏出台全国首部促进全民阅读的地方性法规,在新修订的《江苏旅游条例》中增加文明旅游内容,引导各地探索制定《市民文明促进条例》等法规,及时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规范。同时,大力实施社会文明风尚行动,突出旅游、交通等领域不文明行为治理,2016年首次在全省所有城市组织开展文明交通指数测评。

  惠民生,让获得感多起来

  3月27日,泰州市姜堰区娄庄镇朱翟村52岁村民钱春明来到该村2组的“民情速递箱”前,投下一封感谢信。

  钱春明和妻子都在外打工,春节返乡,发现村口挂了一只“民情速递箱”,就投了封信,为母亲申请评残。没想到,第二天镇村干部就赶到他家,详细了解情况,之后专程到区残联帮助办理手续。

  结合党员干部“大走访”活动,泰州文明城市创建多了新抓手。万名干部进社区、进家庭,把收集到的1000多条群众意见建议转化为一项项民生实事项目。3年来,市、区两级累计投入资金8.5亿元,实施老小区楼道灯改造、内外墙出新、健身广场整修等2100多个项目,直接受益群众近30万人。

  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是精神文明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地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从群众最关切的环境卫生、公共秩序、城市管理等入手,既拓展外延又提升内涵,既抓硬环境又抓软环境,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着力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宿迁市连续两年在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中取得好成绩,一个秘诀就是从文明细节抓起,细抠狠抓“文明20条”。吃饭不“吧唧嘴”、接听尊长者电话应待对方先挂机、公共场合不穿拖鞋和睡衣……条条表达群众心声,一看就懂、简单易做。相继出台文明交通严管办法、养犬管理办法等7项“宿迁规矩”,将文明条款落细落小落实。

  文明创建重在人人参与、共建共享。江阴开发了“城市啄木鸟”公众交互平台,每一位注册了“啄木鸟”的市民,都可以通过手机将发现的问题,实时拍照定位,及时上传到平台上。平台24小时运作,对上报的各类问题进行判别派遣,常规问题从上报到交由职能部门办理不超过5分钟,重大问题在规定时间内处置完结。

  一座文明的城市,应该具有“人情味”。各地注重把人文关怀体现到城市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体现到城市服务的细微之处。商场超市、医院、车站、机场、公园等城市公共场所,不仅配置了足量均衡的公厕、垃圾箱,而且设立了哺乳室、儿童专区专座、残障设施等,使城市更有温度、更具情怀。

  让乡风民风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江苏正聚焦城乡一体文明,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特色小镇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针对一些地方比阔斗富、大操大办等现象,坚持一手抓管理约束、一手抓服务引导,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普遍成立红白理事会,约定办事规模和标准,不少地方还设立专门场所,免费提供办事场地、司仪服务和文化活动。健全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开展“三下乡”“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科普惠民兴村”等公益活动,全省实现“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中心”,基本做到农家书屋与县级图书馆通借通还。深入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和农村“三清”工程,突出抓好老旧村庄、沿河沿路、集镇周边等环境整治,不断改进农村人居环境。

  家庭小气候,温润社会大气候。全省14户家庭入选全国文明家庭。年初,省文明委隆重表彰100户首届江苏省文明家庭。南京冯树凭家庭,由老少四代、七个小家庭组成,重要纽带是一张《》报,迄今已编绘1700多期,在崇尚学习、弘扬正气的家庭氛围中,子女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踏实,工作优秀。“最美家庭”有着怎样的家训故事?我省开展的“最美家庭讲好家训”万场巡讲工作,在全国推广。洪泽地处周总理故乡淮安,传承恩来家训的同时,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立家规活动。全区35名处级领导和84名正科职单位负责人,率先立家规726条,带动全区干部群众讲家风故事800多个。

  本报记者王晓映

标签:

编辑: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