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粮食流通现代化新常态,推进粮食产业一体化新发展

13.03.2015  12:09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丹阳粮食工作面临着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新常态:一是周边地区“政策市”特征明显,我市已成为区域价格“洼地”,粮源特别是优质稻谷外流较大;二是现代农业公司、粮食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逐步发展壮大,成为购销企业新的竞争对手;三是我市粮食加工行业遭遇资金、土地等发展瓶颈,发展速度减缓。

    面对严峻形势,丹阳市粮食局将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粮食流通工作新要求,着力抓好四个“全面提升”:     一、稳购保供,全面提升服务“三农”水平     一是强化合作共赢。加大对粮食市场的分析研究,准确把握市场行情,加强与龙头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的合作,探索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防范经营风险。     二是建设烘干设施。按照省、镇江市粮食局对粮食烘干设施建设的要求,加强与市农委沟通,强化与社会各类主体合作,加大烘干设施建设力度,计划三年内筹资2000万元,配套建设48组粮食烘干设备,提升购销企业全天候粮食收购能力。     三是优化服务质量。认真贯彻收购“五要五不准”原则,加大纪律督查,确保收购人员在岗在位、服务到位;分片区做好与种粮大户的信息对接、服务对接,做好订单收购、上门收购,锁定优质粮源。     四是深化“放心粮油”工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全市规模较大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建一批“放心粮店”,服务全市新农村建设,扩大“放心粮油”的农村覆盖率。     二、加快建设,全面提升粮食仓储水平    一是积极申报建设项目。认真组织实施全市粮食仓储设施专项调查,彻底摸清仓储家底。主动对接全省粮食仓储库点规划布局,制订丹阳市“十三五”仓储体系规划,申报建设项目,争取财政专项补贴。帮助华晟米业、江南面粉公司申报新建粮库项目,进一步优化全市粮食仓储现代化体系建设。     二是着力推进资产处置。创新思路,进一步推进闲置低质资产的整合处置,“腾笼换鸟”、“积零为整”,计划推进新桥所、河阳所前观库整体出让等6宗资产处置,筹措资金3000万元,为仓储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三是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在建工程进度,确保西郊库功能提升和5个骨干库建设附属工程在5月底前全面竣工,投入夏粮收购。再投资1800万元,在云林库等地扩建1.5-2万吨仓容,完成全市新增仓容5万吨的目标。投资300万元,建成市级粮库信息化管理平台、西郊库“智慧粮库”,推进收储库点收储信息化系统,实现全市重点粮库联网辐射,提升粮食信息化水平。     三、强化监管,全面提升粮食执法能力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抓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内部监督机制、行政执法档案制度等相关制度建设。按照行政权力“三清单”公开运行的要求,全面推行网上审批和执法公示,加强“法治粮食”建设。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粮食行政执法大队”的人员建制,加强人员培训,提升粮食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加强执法检查。加强粮食购销活动的检查,严格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做到依法办案、文明办案,为全市各类主体的粮食经营者提供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经营环境,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     四、服务引领,全面提升粮食流通水平    一是深化改革,促进购销企业优化发展。客观总结评估新一轮改革发展成效,突出以财务监管为重点的管理机制,健全粮食购销总公司(集团)+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二是强化合作,推动工商企业互利共赢。利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平台和优势,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经营资金零风险的基础上,加强与央企、民企等各类主体的资本合作、仓储合作和经营合作,与本地龙头加工企业合作总量力争突破10万吨,携手龙头企业共度时艰、共同发展。     三是服务引领,加快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指导和帮助龙头企业加快技术革新和品牌建设,发展精深加工,提升产品层次,增强丹阳粮油加工产业集聚发展能力。指导和帮助华晟米业、同乐面粉、丹玉食品等龙头企业加快专业种植基地建设,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实行“种植—收储—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提升丹阳粮油产品专业化、高端化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