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库里为何装不下粮食

02.11.2014  13:17

  连年增产后出现“甜蜜的烦恼”  

  10月30日,本报刊登了记者来信《秋收在即,仓容吃紧盼解决》,反映南通地区国有粮库仓容吃紧、可能导致农民卖粮难的问题。稿件见报后,省粮食局有关负责人约见记者,坦陈仓容不足不仅在南通,而且是苏中、苏北粮食主产区秋粮收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该局已紧急通知各地提前做好应对方案,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

  为什么会粮食多得到仓库里放不下了呢?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张国钧告诉记者,首先是因为我省粮食连年丰收,尤其是今年夏粮增收幅度之大,前所未有,致使全省国有粮食企业库存处在历史高位。尽管粮食系统已经挖掘仓容潜力,增加了部分仓容,但缺口仍然较大,预计全省仓容缺口约200万吨,主要分布在苏中、苏北粮食主产区。而200万吨仓容缺口,相当于300多万亩水稻的产量,占到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

  国有粮库除了收储外,还有进行政策性销售的功能。有人会问,既然库容紧张,为什么不尽早销出一批小麦、以腾出库容呢?“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不足。”张国钧说,我国居民肉类、禽蛋类消费已达世界平均水平,我省居民已超过平均水平。无论是生猪还是禽类、水产品养殖,都是需要粮食作为饲料的,这些产品消费增幅放缓,粮食消费也跟着少了,这导致政策性粮食销售不畅。国家之所以连年启动粮食托市收购,就因为国内粮食市场需求疲软,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

  另一原因是国内外粮价“倒挂”严重。近年来,国际粮价下降幅度较大,以美国的软红冬麦为例,最近到达中国的税后价为每吨1945元,而国内的同类产品每吨高达2450元。南方粮食不能自给省份的用粮企业则偏向使用价格低廉的进口稻米。尽管进口粮食有配额限制,进口量与全国粮食库存相比微乎其微,但对用粮企业的市场预期产生很大作用,加工企业和用粮企业都在观望,不愿大量购进国产粮食。这两个原因叠加起来,粮食市场的需求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提振。

  此外,由于我省粮食仓储历史欠账较多,基础薄弱,导致仓容吃紧。去年,我省成为全国危仓老库维修改造的四个重点省份之一,今年由国家和省级财政投入15亿元维修改造危仓老库,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不过,危仓老库维修改造主要是让原先不符合储粮条件的仓库达到储存要求,仓容量并没有增加多少。”张国钧说,稻谷的储存要求比麦子高得多,以前省内很多国有粮食企业的库房不符合稻谷储存要求,如果今年没有启动危仓老库维修改造,那么仓容压力就会更大。

  既然国有粮食企业仓容吃紧,能不能动用社会仓容收储粮食,或者让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库房呢?记者也了解到,省内数以千计的粮食加工企业就有不少仓容在闲置,但这些企业自用的周转库,符合收储条件的很少;其次,按照目前国家政策,租赁社会仓容,必须由中储粮直属库出面,租赁后,直属库必须派人驻库收购管理,而直属库很难有能力和精力做到这一点。事实上,省粮食局早就考虑过利用社会仓容的问题,曾向有关主管部门反映,能否以县级粮食购销公司为单位,租赁符合条件的社会仓容,以弥补国有仓容的不足,但迄今没有下文。

  “至于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库房,不是不想,而是吸引不来。”张国钧说,粮食仓储设施投入大,投资回收周期长,回报率低,社会资本不愿涉足。

  好在经省粮食管理部门争取,自10月14日起,国家粮食局率先安排我省进行2014年最低收购价小麦拍卖销售(迄今为止还是唯一一个省份),到10月底已竞拍三期,成交32.1万吨。“农民种粮有三个期盼,一盼收成好,二盼价格好,三盼卖得出。”省粮食局局长陈杰说,价格已经由国家政策托底,不成问题了,如果因为仓容问题造成农民卖粮难,是说不过去的。他透露,目前,省粮食管理部门正督促各地,尽快交割出库已拍卖成交的小麦,将“理论仓容”变成实实在在可用的仓容。

  本报记者 朱新法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