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筛查可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

01.10.2015  08:32

  

  

  张向荣,精神病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脑科医院老年精神科副主任,江苏省卫生厅医学重点人才。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病学分会青年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青年委员。目前以老年精神疾病病因与药理机制作为研究方向,着重关注抑郁症海马神经再生障碍分子生物机制、精神分裂症分子免疫和神经影像特征等研究领域。

  不管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还是老年痴呆等精神类疾病,大多都要靠长期服药治疗。一旦断药,或者擅自减药,往往容易引起复发。可是让不少患者始料未及的是,不少抗精神类药物都有副反应,比如说肥胖。南京脑科医院老年精神科张向荣副主任和他的团队开始研究“在用药前,对患者的基因进行筛查,以便选择性地用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目前这一研究有望很快用于临床。

  精神病患者吃药后变成大胖子

  “对于精神分裂症病人来说,可以用‘三三开’来形容,有三分之一的患者经治疗后,转为正常,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和学习,一辈子不会再复发;有三分之一的人需要靠药物来维持,一旦停药或者减药,病情就会复发,每一次复发反而加重了患者的衰退,每况愈下;剩下的三分之一就是无论怎么用药,都控制不了”,张向荣说。

  不管怎么样,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除了吃药,目前没有其他的治疗方法。“可是我们在接诊的过程中发现,用药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的副反应,比如说体重增加、肥胖,甚至得了2型糖尿病;还有一大类是代谢综合征。像肥胖这一问题,可能部分患者家族有肥胖的遗传基因,有糖尿病史。但是大部分还是与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有关,服药的患者中有30%到40%出现了药物的副反应”,张向荣说。

  发现这一问题后,医生除了调整患者的用药,控制病人饮食,要求病人加强锻炼外,开始对病人进行早期监护。“我们通过磁共振扫描发现,患者用抗精神病药4个星期左右时,腹部的脂肪开始沉淀;用药10个星期后,腹部脂肪堆积得非常明显”。为了防止这一情况的出现,张向荣开始研究寻找跟副反应的药物相关的基因,“如果某个患者身上存在这个基因,那么就尽量避免给患者用这个药,或者在患者的病情得以控制后,停止使用这个药物,也就是选择性用药,提前筛查以便选用轻微性副反应的药物”,张向荣表示。

  退休时是抑郁症的高发期

  前段时间,张医生接诊了一位70多岁的老教授。老人家德高望重,一辈子不少科研成果,荣誉更是不在话下。可是自从70岁完全退休后,老人儿女不在身边,她一人在家,心情就越发变得不好。

  “刚开始是想孩子,想人陪,胃口不好,心堵得慌,可慢慢地,老人胃酸、胃痛……也接受了一定的治疗,但是没有效果。最后演变成只吃流质,精神差得只躺在床上,一两个月内瘦了三四十斤,也不愿意与人交流,最后都写起了遗书……”后来家人觉得应该带老人看看精神科,经专家会诊后,给老人做了抗抑郁治疗,治疗两个星期后,老人的情绪得到缓和,讲话声音大了,也愿意主动讲身体的不适等症状,一个月后,生活完全能自理。

  “20岁到30岁,还有就是60岁左右是抑郁症的两个高发期。这与人的社会地位变化、角色变化等有很大的关系。”张向荣认为。由于抑郁症病人往往倾向于往悲观、灾难方面幻想,就容易出现自杀,所以其治疗也主要是防止其出现意外。

  “我们的大脑中有个海马区,它与人的记忆和情绪息息相关。人脑中大部分细胞是没法再生的,但是海马却可以再生。抑郁症病人的海马区会不断缩小,但是治疗后可以让其恢复”,张向荣医生和他的团队就在研究一种疗效快的药物,希望用药两个星期后能对病人起效。“抑郁自杀往往出现在治疗刚开始的一个月左右时间,这时病人的精力得以恢复,但是其抑郁情绪仍没得到缓解,自杀幻想出现时,有精力去执行,是很危险的”,张向荣说他正在研究的一种新药物,希望用药2周后,患者有明显反应,阻断其自杀等倾向。

  老年痴呆要早发现早控制

  “对老年痴呆患者识别得越早,越有利于其控制和治疗”,张向荣副主任说,如果老人或其家人发现其有“总忘事、记忆力明显减退如找不到钥匙、出门迷路、忘记关煤气开关”等症状时,最好带老人去医院看一下,确诊是否是老年痴呆。“早期的认知功能减退,比较好控制和治疗”。

  “一般来说,老年抑郁转化为老年痴呆的可能性非常大”,但张向荣医生提醒留意一种情况:假性痴呆。“如果一个人突然不活跃了,不愿意与人交流,记忆功能减退等,但是经过治疗后,这个人的记忆、思维、计算、认知等能力都有好转,慢慢地恢复,这就是假性痴呆。不过对于老年抑郁症患者来说,30%到50%的人群会转化为老年痴呆,研究和识别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可阻断老年抑郁症患者向更严重的情况发展”,张向荣说。徐晓蓉张红

编辑: 项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