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进村后 进村变模样

06.04.2016  12:46

  新华报业网讯 “我们是省派‘第一书记’,还是应该在省级机关资源上多下工夫,再给村里面添几个实事项目。”近日,江都区郭村镇大新村的平房会议室里,江都区省派“第一书记”工作例会如期举行。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今年村里有几个项目还差点资金,趁别人未动,多拜访几家部门单位,先到先得嘛。”来自省审计厅的“第一书记”杨麟笑着讲,坐惯办公室的他现在明显有了一些乡土气息,村民们都称呼他“老杨”。春节期间,老杨利用节假空档,与同样来自省直机关的“第一书记”王海超、刘前进、王盛等梳理发展难题,赴省市区相关单位、重点企业争取帮扶。

  “‘第一书记’就是不一样,不仅给我们带来资源,更带来信心。”这是江都浦头镇引江新村村民对来自扬州市科技局的“第一书记”钱东的评价。到村里后,钱东盘活村级闲置资产20多万元,开展为民实事项目13项。

  去年7月,我省首次派出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干部,到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和省定经济薄弱村担任为期两年的“第一书记”。10个月来,34名在江都的省市区下派“第一书记”精准把脉、筹措良方,争取到账资金2400多万元,盘活闲置资产13.88万平方米,招租引进项目18个。

  “‘第一书记’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基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组织的关心。”区派“第一书记”、区司法局副局长王桂雨说。江都区委负责同志多次强调,组织部门对“第一书记”既要培养、又要关心,把锻炼、培养、使用有机结合起来。

  为此,江都区委组织部实施“3+3”培训管理机制,走访式培训、传授式培训、情境式培训,统分管理、量化管理、序时管理,让“第一书记”们工作有了方法、发展有了思路、干事有了激情,形成“凝心聚力促发展、各方齐心助扶贫”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