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进:用毛体书写时代

07.02.2015  13:33

 

秦进

 

秦进为靖江市家有儿女志愿者协会题写的毛体字

 

 

 

他是一位诗人,出版过多部诗集,他痴情翰墨、醉心毛书、笔耕不辍,钟情毛体书法,是一位毛体书法研究者,毛泽东公开发表的68首诗词他倒背如流。当油画家张晨初在微博上画中国脸孔的同时,秦进也在用毛体书法写中国人名。近年来,他用毛体书写“中国名”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诠释他的艺术梦,用毛体记录历史,讴歌正能量。

 

文革生人 与毛体“结缘

 

1970年,秦进出生于江苏靖江,从小就表现出文学艺术天赋,爱好广泛,发表了很多作品。1994年,秦进踏上寻梦之旅,南下广州,他特意将自己的笔名改成“寻之”,背着诗梦上路。南方创业,给了他很多灵感,他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先后出版了《飘在南方的雪》、《没有土壤的都市》等多部作品,成为“都市家园的诗意寻觅者”。由秦进原创、潘长江主演的电影《杨德财征婚》还被搬上了银幕。

 

秦进和毛体“结缘”很“顺其自然”。秦进从小字就写得很好,“一笔好字”是全村人对他的评价。他爷爷是一名道士,字和文章都写得漂亮的爷爷,熏陶了小时候的秦进。秦进记得,一到春节,爷爷就开始忙活,前后埭上的人都拿着红纸来写春联,这时,秦进或是站在旁边看爷爷写字,或是帮爷爷研墨裁纸,忙得“乌嘴黑鼻头”,爷爷一闲下来,就教孙子写毛笔字。在爷爷的启蒙下,秦进的书法进步很大,一年级时,就踩着板凳替老师到黑板上板书。“有一次,在小凳子上,脚没站稳,还摔了一跤,爬起来继续写。”秦进回忆说。五年级时,秦进代表学校参加全县的书法比赛,还获了奖。

 

从初中开始,秦进逐渐对报纸的报头很感兴趣。中国大部分报纸的报头都是毛泽东题写的。秦进觉得报头写得很有气势,就开始仿写,对着报头描空心字。写得最多的就是课本上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新华书店”。有一次,秦进在课堂上写毛体,老师不声不响地站在了他身边,秦进发觉,惊了一身冷汗,老师拿起书来,秦进心想:糟了,估计书都得撕了。全班同学的目光也齐刷刷地射来,没想到老师只说了一句:“模仿得再像,上课也要认真听讲啊!”说完,把书和本子还给了秦进。

 

从初中开始,秦进就经常参加全国性的书法比赛,还报了一个书法函授班,自己办了一个书法兴趣小组,每周都有交流。“那时上海有一个‘文明杯’的全国硬笔书法段位大赛,我每年都会参加,最高时获得了七段的段位。现在想起来,那时自己很有追求,可谓充满激情。”秦进说,“其实参加比赛不是为了获什么奖,而是为了学习交流,打好基础,开拓自己的视野,对我的书法,包括文学水平提高很大。

 

刻苦研习 渐见成就

 

参加工作后,秦进省吃俭用,买了很多毛泽东诗词和毛泽东手迹的书,开始系统研究毛体书法。那段时间,秦进非常刻苦,“没日没夜,可以说是激情燃烧的岁月”,现在想起来,秦进仍念念不忘。

 

毛泽东公开发表的68首诗词,我从头背到尾。”秦进说。读毛诗、写毛体,20岁出头的秦进沉浸在伟人的情怀中,有一本公木先生著的《毛泽东诗词》,秦进一直带在身边,无论在家乡还是后来到广州,始终手不离卷。秦进说,毛诗和毛体书法艺术是最有气势的艺术作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大气磅礴,一泻千里,这与伟人叱咤风云的个性相互辉映,息息相关,正所谓诗如其人,字如其人。

 

读毛诗,练毛体,写心得,很快,秦进就在《中国书画印研究》上发表《论毛泽东书法艺术》。秦进写道:“建国后至60年代初,毛泽东的书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创造出热情奔放、酣畅淋漓的艺术风格,其书法,势如云水翻滚,风雷激荡,于中国书坛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秦进对记者说:“毛泽东的文人气质,战略家的气魄,军事家的运筹帷幄,领导者的百姓情怀,古今少有。

 

到了广州,秦进在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的同时,更加痴迷于毛体书法。2000年,秦进买了两套《毛泽东手书真迹》,勤加临摹。2003年,伟人诞辰110周年时,广州的媒体曾经报道过秦进的毛体创作,很多人开始找秦进“求字”,其中不少是老板,他们最喜欢的就是《沁园春•雪》,挂在自己的办公室或者会议室,非常气派。

 

有一次,一个收藏主席像章的“老广州”专程来到秦进家,拿出十多个像章,要交换一幅毛体书法,秦进为老伯的真诚所感动,当即挥毫一幅《忆秦娥•娄山关》。捧着毛体书法,老伯热泪盈眶,伸出大拇指说:“你比江青写得还像!”最后,秦进象征性地收了一枚像章留作纪念。

 

这些人都是那个时代的过来人,对那个时代,对伟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不过我研究和书写毛体书法,更多的立足于艺术的角度,并无其他目的。”秦进笑着说。有一次,宋祖德影视公司拍一部电影,剧中有文革的剧情,剧组美工由于疏忽,没有配齐有关背景,这时,秦进当场题写“向雷锋同志学习”,又急就一幅《沁园春•雪》,导演看了竖起大拇指说:“做背景太可惜了,我得给它来个特写。

 

书法讲究“字外功”,这些年来,秦进踏遍青山,追随伟人的足迹,走遍了井冈山、韶山、延安等革命圣地,一路揣摩,一路临摹,一路感悟。秦进说:“没有胸怀世界的度量写不好毛体,所以一定要开阔自己的视野和胸襟。

 

一万人名 毛体写遍名人

 

如果从写诗到写毛体,是艺术形式的转换,那么从写毛体到用毛体写“中国名”,则是艺术视角和题材的更新。秦进把在诗歌里的悲悯情怀延伸到了毛体创作,更一脉相承在“中国名”的创作上。

 

从2011年年初注册账号起,秦进的创作就与微博息息相关。三年多来,22000多条微博中,诗歌、生活点滴、艺术感悟一度成为微博的主要内容,很快,毛体书法和“中国名”成了微博内容的主力。这种改变透出了秦进的创作转变和艺术轨迹。

 

一开始,他也以诗词曲赋为内容写了很多幅,但写着写着,他发现缺失了一些东西,关门写字,闭目研墨,这是古往今来无数书家雷同的艺术方式,秦进想改变,至少在题材上创新。当他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和现实时,特别是当他开始使用微博以及微信时,他发现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尤其是新一届领导人前所未有的反腐力度,打老虎、拍苍蝇,几乎每一天都有贪官落马,每一个新闻事件里都对应着一个“人名”,于是,毛体笔下的“中国名”应运而生。当然,不光是写贪官,不光写“拼爹”等社会现象,“实干兴邦”、“光盘”、“依宪治国”、“猎狐行动”等,新一届领导人带来的新气象也成为笔下的创作素材,他用笔墨记录历史,针砭时弊,抨击丑陋,讴歌正能量。

 

当名字成为秦进毛体书法的创作题材和元素时,很多人有些不理解,以名人和热点人物为创作对象虽然引来不少争议,但更多人脑洞大开。“名字能成为一幅书法登上大雅之堂吗?”“当然可以!只要是字,不论多少都可以成为一幅作品。”秦进点头肯定地说。

 

秦进认为,每个人都有名有姓,姓名是一个人的基因,隐藏着人生的密码,姓名也是一个人的面孔,是这个人对生活的宣言。名字虽小,却蕴含大乾坤。“历史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姓名创造的。我书写的是名字,记录的却是历史。

 

国画有写实写意之分,书法也有,坐在屋内涂鸦古诗词,就是写意,走出小楼书写社会就是写实。”秦进认为,从小小的人名中可以窥视社会百态,从小小的人名中可以感受人间冷暖,只有创新艺术形式,才能表现对生活和社会的关切,彰显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这样一个时代,如果只在工作室里吟风弄月,如何对得起这个火热的时代。”秦进说,这也是他成为温州网络观察团一员,积极参与网络问政的原因,“笔墨当随时代,艺术需要与时俱进。张晨初画中国脸孔,我用毛体写中国人名,越来越多的人将艺术的殿堂搬到现实的大堂中来,用眼睛发现美,讴歌正能量,我认为这是时代的呼唤。

 

以姓名为创作素材,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这一写就是几个春秋,这一写就是几百个人名。”在别人认为只有枯叶的地方,我发现了一个奇异的世界。”秦进说,接下去,他除了创作一幅毛体书法长卷,将68首诗词“一卷打尽”外,还准备写水浒108将,红楼梦448人,三国演义1191人,“四大名著,中国历史人物、世界人物等都要写,还有地方元素,比如广州的名人、靖江的名人、温州的名人等都等着我写,我准备写10000个人名。”秦进透露如果条件成熟,准备在适当的时候搞一个作品展。

 

杨恒俊: 能人村官致富不忘乡邻
  2009年,杨恒俊临危受命,靖江网
陈燕萍: 心系人民的“法官妈妈”
  2002年,在办理一起民事诉讼案期间,靖江网
袁凯飞: 靖江造船业的领军人
  1994年,袁凯飞受命于危难之际,靖江网
夏彦奇、夏朵:父女都是“靖江好声音”
    在今年“靖江好声音”的首场比赛靖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