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秦淮区审计局“四新”模式 构筑审计工作“新常态”

15.06.2015  09:58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发布以来,南京市秦淮区审计局积极调整思路转变做法,坚持“为国而审、为民而计”,在守护公共资金方面发挥重大作用。6月上旬,秦淮区召开区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听取全区审计工作情况汇报,区委书记胡洪同志既肯定了审计工作在全区改革发展中的成果,又对新形势下审计工作提出了要求。为更好地发挥审计作为改革“催化剂”、资金“守护神”的作用,秦淮区审计局积极推动审计全覆盖,不断探索和改进,形成审计“新常态”。
      运用新技术——助力财政预决算审计 。充分发挥审计信息化建设带来的红利,积极探索“大数据”背景下的部门预算审计。在执行2014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的同时,秦淮区审计局依托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和数字化审计平台,对全区194家一、二级预算单位开展预算执行情况专项审计调查。新技术的运用突破了以往预算执行审计范围受限的瓶颈,实现了从财政预算支出到预算单位支出的资金全过程跟踪监管,有助于更好地厘清全区财政资金的存量和增量,推动盘活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促进体制增效和厉行节约,揭示出财政性资金在预算分配、执行和管理中存在问题,促进区公共财政体系,预算分配、执行机制和财政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执行新标准——强化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基层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秦淮区审计局2015年度将对12名区管主要领导干部和部分中学的校长、书记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过程中既要坚持旧标准,即按照“两办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要求,抓住“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两个关键点,把握好“权力运行线、政策执行线和资金流向线”三条脉络;又要执行新标准,即突出对“三公经费”、“廉洁从政”等方面的关注度,把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市委十一个一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要求的情况纳入审查监督的始终。此外,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要进行对比分析,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防微杜渐。
      拓展新视角——深化民生资金审计 。为隔空响应审计署“稳增长政策落实审计”项目的开展,确保“惠民生”政策落到实处,秦淮区审计局一方面在“真实性、合规性”上下功夫:以资金为导向,有效整合资源,加强对医疗、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民生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另一方面在“经济性、效益性”上花力气:以项目为导向,因地制宜,结合老城区的特点,加强对文化旅游建设项目、小区街巷出新项目、保障房建设维修项目、校安工程项目、环境整治项目、青奥项目等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采取聘请中介机构协审的方式保障工程项目竣工进度,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率。
      迎接新挑战——保障“一条鞭”审计 。近年来全国审计系统业务交往日益频繁,基层审计机构参与“一条鞭”项目的机会也逐渐增多,为保障审计署、省厅、市局交办的“一条鞭”项目保质保量完成,避免因人、财、物配置不科学引起单位计划内项目和上级交办项目“打架”的现象出现,秦淮区审计局在人员管理上采取“相对固定,灵活调整”的方针,上级交办项目纵向统一指挥、单位内部横向分工协调,有效化解了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此外,全体审计人员自身也积极转变观念,提高工作效率,强化业务能力,促进“一条鞭”项目有序开展。(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