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来宁重走父亲抗战路

19.06.2015  14:40

  对话历史学家,寻访南京保卫战幸存者及后人

  秦汉孙元良

  秦汉(右)对话历史学家孙宅巍。

  

  秦汉是《庭院深深》里的柏霈文,也是《滚滚红尘》中和林青霞爱得痴缠的章能才;但银幕之外,这位始终儒雅的国民偶像也是抗战名将孙元良的儿子。抗战名将孙元良,参加过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贵州独山等正面战场战役。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秦汉应凤凰卫视之邀,重走父亲的抗战之路,向那段中华民族为保卫家园而奋战的历史致敬。近日,扬子晚报记者跟随秦汉在南京的寻访足迹,见证了这段以行走为形式的还原史实。

  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行走四地寻访

  父亲征战之路

  孙元良(1901—2007年),生于四川,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曾任国民革命军88师师长、第22集团军司令官、国民军第5绥靖区司令官等职。抗战期间,曾参加过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贵州独山等正面战场战役。1932年,孙元良任第259旅旅长时,参加一·二八淞沪战役,在庙行镇击退日军,此役被评为“国军第一次击败日军的战役”,而他也由此获宝鼎勋章。此次“重走”父亲抗战之路,秦汉(本名孙祥钟)以上海为起点,走访淞沪抗战纪念馆、谢晋元墓、上海市闸北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档案馆,四行仓库以及苏州河,其间还与曹聚仁之子、知名媒体人曹景行和谢晋元之子谢继民相约一同探访这些历史遗迹。

  随后,秦汉前往江苏、贵州、重庆。据悉,凤凰卫视《我们一起走过》栏目将于近期分四集播出这次行走。

  听南京专家还原南京保卫战

  以雨花台为起点,秦汉开始追寻南京保卫战和孙元良将军在南京的历史片段。此行,他带着关于南京保卫战这段历史的疑问而来。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面对着当年的南京地图,秦汉听史学专家孙宅巍对南京保卫战的分析。孙宅巍老先生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顾问,他从1983年开始进行南京大屠杀研究,至今已三十余年。数个小时的交流中,秦汉除了寥寥的问话,更多的时候是在专注而认真地倾听。

  对于孙元良将军在南京保卫战中的功过是非,史学界、民间评价不一。孙宅巍老先生基于数十年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他的讲述如同一幅传神的剪影。3名旅长阵亡2名,6名团长阵亡3名,营长阵亡11名,8000余人为国壮烈捐躯。南郊阵地上的88军,与他们留守上海的同袍一样,坚守到最后一刻,阵地失陷,“非不为尔,实不能也。”秦汉记得,父亲在回忆录《亿万光年中的一瞬》中提到,“南京保卫战打完后,蒋委员长还专门问过父亲:有人说你们88师军纪不好,你自己去军法处解释解释。父亲自己带着棉被去了军法处报到,搞得军法处的人都一头雾水,开着牢门让他住了一段时间。

  寻访父亲牺牲战友的后人

  在保卫南京的战斗中,先后有十多名国军著名将领牺牲,少将旅长朱赤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在南京保卫战中,朱赤战斗到最后一刻,殉国前,他将一只公文包交给8师特务连连长郭学礼,嘱托他设法送到江西修水的老家,并留下八个字:“为国牺牲,无上光荣!

  “我来迟了,这么多年一直没来看过他们,很惭愧”,在雨花台,秦汉见到了郭学礼的儿子郭永柱。第一次听当年战士的后人讲述着88军坚守阵地的悲壮与决心,战争的惨烈与将士的英勇令秦汉十分激动而钦佩。秦汉和父亲老部下郭学礼连长之子郭永柱一起,共同祭奠南京保卫战中壮烈殉国的88师少将旅长朱赤。“第一次听有关系的人,比如郭永柱,说88师这位旅长与全体官兵壮烈的事迹。郭先生的父亲是特务连的连长,参与其事,所以他的讲述,特别地详细。”91岁的李高山老人,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也是南京保卫战参与者,现在,1937年退守南京的广东军仅剩他一人。此次来宁,秦汉也特意拜会了李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