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牵手大众媒体: 互为补充双双受益

23.06.2015  18:09

              当今社会对科学传播工作要求不断提高,近年来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互动日渐频繁,二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升了各自的影响力,也推动了科学传播工作的开展。不过,目前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之间的互动仍是自发式、探索式、分散式的,没有形成规模,缺乏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具有指导针对性的沟通机制。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才能让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获得更好的、更持久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最终产生1加1大于2的效果。

  益处:获信息扩影响

  在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之间建立沟通机制对二者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建立一个长效的沟通机制,可以使大众媒体稳定、源源不断地获得来自科技期刊的优质科技信息源。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大众媒体是公众科普工作的主要渠道。而科技期刊非常适合作为大众媒体重要的、可靠的、长期的新闻来源之一。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牵手,可以帮助大众媒体紧跟科学前沿、丰富报道内容、增强报道严谨性,进而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等。

  其次建立沟通机制,可以利用大众媒体的二次传播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力等。中华医学会高健等2008年就曾发表研究结果指出,大众媒体对科技期刊中的内容进行报道,可以使研究者本人及其服务的研究机构得到重视、支持和资助;有助于提升刊物和作者的知名度,引导公众和研究者关注其研究领域,如《中华医学杂志》自2007年开始每月定期将优秀科研成果撰写为科技新闻推荐给大众媒体,一年后其总被引频次由3000次上升到4763次,期刊订户覆盖面有所增加。另据研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与《英国医学期刊》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另外,在操作层面,因为内容定位及表达特点的不同,科技期刊中的内容进入大众媒体领域往往具有一定的阻碍,需要建立一个沟通机制进行引导。目前科技期刊的作者与读者定位是科研人员,当下科技领域各学科专业的逐级细分,造成了科技期刊中论文的专业化表达逐渐加强,加之国内科技期刊对文风、表达效果要求单一,普遍不注重可读性,大大影响了传播效果,使得科技期刊往往只有某个专业甚至其中某个研究方向的同行可以阅读,其他科研人员都难以涉足,更不必提公众。而大众媒体则以普通公众为读者对象,内容丰富,表达生动,注重大众特点及阅读诉求,因此科技期刊的内容要进入大众媒体视野并用大众媒体的话语方式进行传播,需经过一定的遴选、内容转化等环节,这需要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及沟通渠道畅通,这就需要一个长效的沟通机制来进行保障。

  现状:缺意识缺平台

  目前,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之间有一些互动,多为自发性,部分科技期刊将其所刊的研究成果推荐给大众媒体。他们往往通过与大众媒体建立长期信息发布合作、不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甚至自主建立新闻网页等形式进行刊物内容的推广。如《中国科学》杂志在与媒体互动合作方面开展了长期而有计划的工作;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杂志则自己建设了中文新闻网页,介绍所刊的最新研究成果。

  一些大众媒体也会主动到科技期刊上寻找新闻来源,如《中国科学报》有常设栏目,编译《Nature》《Science》杂志上最新的、重要的、吸引科研人员与公众的研究结果,形成短篇新闻报道,丰富报道内容,加强对科技前沿的追踪。

  虽然有一些互动,但总体而言,科技期刊缺少主动传播意识,也缺少扩大传播范围的平台,不熟悉对科学界以外进行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很多大众媒体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对科研成果的理解和把握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之间的沟通还需要中间环节进行保障。

  在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之间的沟通机制建设方面,也有一些机构进行了尝试和探索。1996年,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并建立了名为“EurekAlert!”的网站,向科技期刊有偿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指导其将所刊的研究成果等进行新闻化处理。该平台免费向大众媒体开放,供其选取新闻来源。EurekAlert!网站目前已有部分中国期刊加入,也有来自全球的大量记者注册使用。不过该平台管理较为松散,缺乏制度性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平台作用的发挥。

  中国科协2007年曾开设“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见面会活动”,将发表于科技期刊中的原创学术论文所反映的科学发现、最新研究成果改写成科技新闻,经专家评审后,以科技期刊与媒体记者见面会的形式,推介给大众媒体刊载。该活动现已终止,但不啻为国内建立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沟通机制的有益探索。中国科普研究所王大鹏等对该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这种制度化和组织化的工作模式终止后,科技期刊自身难以独立开展类似工作,这体现了科技期刊本身的能力建设需要加强,也说明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的互动关系还有待强化。

  建议:搭桥梁建机制

  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之间长效沟通机制的建立,笔者建议可以参考和借鉴美国科学促进会EurekAlert!网站以及中国科协曾主办的“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见面会活动”等组织形式,为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的互动搭建平台和桥梁。

  该沟通机制的建立最好由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之外的第三方来实施,可考虑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由专门工作人员运营,通过专项培训组织期刊从业人员、科研人员等将最新科研成果以普适化、新闻化的表达形式在该平台进行发布,同时可组织媒体从业人员到该平台去采集信息或者直接向大众媒体推送。还要通过定期举行实体活动加强该沟通机制的制度化建设,比如可选取重要研究成果召开新闻发布会,强化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的面对面沟通;通过定期整理、展示科技期刊推荐内容获得大众媒体报道的频次和效果,对工作积极性高的期刊和媒体从业人员进行鼓励等,以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保障沟通机制的持续性。

  当下公众参与科学的热情正在提升,建立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不仅可以促进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推进科学传播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在科技创新的历史洪流中,贡献更多力量。  (科技导报社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