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第三版):江苏:转换动能,如何忍痛“放大招”?

15.08.2016  18:03

  两年前,编代码的“IT女”吕莹在此创办苏州华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启在细分领域市场“追梦探险”之旅。
  现在,这家专注于肾脏病信息化领域的企业,已研发出多个医疗信息化产品,销售突破千万。公司也从创业时的几个人,扩展为70多人的团队,拥有软件著作权10余个,用户遍及全国10多个省市。
  从“江南才子”到“创新旗手”,不仅仅是吕莹一个人嬗变。近年来,科教人才大省江苏充分释放政策导向效应,努力补齐创新短板,创新型省份建设稳步推进。
  科教大省为啥要补创新短板
  开启乡镇工业的“苏南模式”、占据先机的外向型经济曾一度蜚声海内外;不过,正因为传统发展模式累积多年,江苏转型的阵痛来得更早也痛得更深。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面对支撑引领新常态的新任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说,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强化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要素支撑发展新经济,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因此,从拼资源到比创造,江苏的新一轮发展首先要补齐的就是产业创新短板。进入新世纪,江苏较早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跻身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全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单元的自创区。这些都为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创新,企业就不会遭遇‘天花板’。”在传统产业重镇张家港,江苏康得新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玉告诉记者,依靠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打破了光学膜市场的国际性垄断,一跃成为世界光学膜领域的龙头企业。
  张家港市科技局局长沈丹介绍,该市已在传统产业领域建立了1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突破发展瓶颈。创新在引领传统产业走向高端化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2015年,江苏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5%。目前江苏工业每投资2元钱,其中就有1元投向了技术改造。
  不断加大的研发投入强度,推动全省产业升级明显提速。2015年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0%,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越了第二产业,实现了“三二一”产业结构的转换。同时,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孕育形成: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其中,企业创新、创新环境两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引才育才最终还要以用为本
  全球每4条人工基因,就有1条是在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制造。
  12年前,三名留美中国学者来到南京创业,如今金斯瑞已占据全球25%的市场份额。
  “当初选择南京有一些偶然因素,但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对的,南京江宁区政府在政策扶持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多支持。”该公司首席运营官王烨坦陈。
  人尽其才百事兴。人才的价值在于使用,重视人才应“以用为本”。江苏在全国率先实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但引才突出需求导向,不搞形象工程、不搞盲目攀比。
  据统计,江苏“双创计划”资助引进的人才中,九成以上在企业工作,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中创业类占全国近30%。带着成果、带着团队来创新创业,成为江苏引才的最大特点。
  同时,从省到市的科技体制改革也都在“人”上“放大招”,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力推科技成果转化。现在,许多江苏企业与高校院所因人才而结缘,全省共有700多位优秀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有600多位行业专家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产研相长、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正在加快形成,带动更多的千里马在江苏大地上竞相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