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专版):创新浪潮中的江苏定位

08.04.2016  16:07

 

  “十二五”以来,江苏率先提出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在建设创新型省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长率全国第一,人才综合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二,区域创新能力实现“七连冠”,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
  可以说,无论是从横向还是纵向上比较,江苏都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如果放在全球经济竞争的大背景下,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放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来审视,江苏仍然存在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还不够足,创新仍然是发展的“软肋”。
  江苏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作出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部署,为全省在创新前行的轨道上确立的新的坐标,锁定了新的标杆。这既是江苏把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的认识自觉,更是以创新前瞻布局、以创新主动应对的战略自信。
  记者:江苏为什么要在此时作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部署?
  王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提出了“四个对接”的要求,强调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这是对江苏的殷切希望,也是江苏肩负的重大责任。
  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科技创新,更加需要理清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向科技创新要动力、向产业高端要空间,是江苏多年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鲜明特征和不变底色。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确立为新时期创新前行的新标杆,作为全省产业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一大关键支撑,强调面向产业的科技创新,强调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既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聚焦产业科技创新,致力于提升江苏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层次和竞争力;又立足江苏在加快转型升级和提升产业分工国际地位的迫切需求,发挥创新资源丰富、研发力量雄厚和产业基础好、开放度高的综合优势,体现江苏在国家创新战略大框架下的分工和特色,与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错位发展、衔接配合,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做出贡献。
  记者:如此看来,这一战略部署可谓顺势而为。您能否简单介绍路线图和时间表?
  王秦:对于“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中央点题,江苏给出了“可操作、可细化、可落实”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即通过“三步走”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第一步,经过5年左右努力,到2020年基本形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第二步,经过10年左右奋斗,到2025年形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的核心功能,成为全球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第三步,到2035年左右,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旨在通过构建创新水平与国际同步、研发活动与国际融合、体制机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使江苏成为创新活力充分释放、科技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创新功能健全、区域创新开放有序、创业环境持续优化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球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全球产业科技创新高端人才、高成长性企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聚合区。
  记者: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是什么?
  王秦:建设一流产业科技创新载体,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任务。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始终摆在江苏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位置,2013年底成立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全省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全国首个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近年来在江苏相继建立,科技创新载体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将把一流产业科技创新载体作为战略基点和核心载体,主要任务包括:提升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水平,布局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立高水平海外产业技术研发载体使之成为产业技术升级的“推进器”、吸引各类创新资源的“强磁场”和重大创新成果的“策源地”。积极创建微结构、通信技术、水土生态等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未来网络实验设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等重大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努力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之地,前瞻布局一批能填补国内空白、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的重大产业科技创新项目,培育形成纳米科技、石墨烯、高性能碳纤维等全球有影响、附加值高的产业创新集群,加快构建产业创新发展新体系。
  记者:江苏准备出台哪些“真招”、“实招”,让这些重大创新载体不再成为“创新孤岛”?
  王秦: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开放式产业科技创新网络是关键举措。近年来,江苏把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和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完善产业科技创新网络的两个重要抓手。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方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意见》,研究提出了“两促进、双提升”工作思路和“百千万”行动计划,着力建设装备精良、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企业研发机构,加快形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备、开放竞争、富有活力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网络。目前,全省建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10000多家,建有率超过88%。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江苏大力发展省部合作、省院合作、校地合作、区域合作、国际合作,布局建设苏州纳米、泰州生物医药、南京通信与网络等国家科教结合产业创新基地,大力提升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合作层次,累计拥有校企联盟超1万家,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1.5万项。
  下一步,重点完善健全三个网络,即完善产业技术研发网络,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国际一流、规模与品牌位居世界前列、引领产业跨越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全面提升企业研发机构研发能力。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深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重点科教单位合作,合作建设一批国家级重大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重大科技成果在我省的集群转化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和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深度融入全球研发创新网络,积极构建产业科技创新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深化与世界创新强国和国际知名机构的交流合作,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国际合作平台,提升国际创新园区发展水平,广泛集聚国际创新资源。
记者: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意味着创新需求从市场中来,创新成果必须到市场中去,我们将怎样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王秦: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产业科技创新生态,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中心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创新生态过多地依赖政府构建的“人工生态”,而不是依托市场自发形成的“自然生态”,要重点在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上下工夫,发挥好市场的“无形之手”的优势,进一步营造创新氛围,打破创新障碍,激发创新活力。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是联结创新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激励作用,创新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和深化知识产权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 引领产业创新模式变革,优化市场竞争环境,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建设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要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推进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坚强支撑。推动科技服务集群化发展。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政策环境,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加快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实现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
  本报记者 张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