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虽浓,终将春暖花开

16.11.2015  16:03

 

今年入秋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玉米、小麦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玉米价格下跌最为明显,跌幅相较去年达30%。小麦价格在国庆期间也出现了多年难得一见的断崖式下跌行情。受整体市场行情的影响,水稻收购价格开始呈现走低趋势,市场收购价和最低收购价之间的价差较大,且有持续下跌的可能。三大主粮全线下挫,国内粮食市场一片狼藉。与此同时,今年国内粮食增产增收已成定势。根据社科院预测,2015年,我国粮食继续保持增长态势,预测2015年粮食总产量6.1亿吨,较2014年小幅增加。粮食丰收,粮价大跌,种粮农民收入下降,粮食职能部门“为耕者谋利”的承诺面临考验。

价格倒挂成主因。我国从2004年起先后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从2007年起对玉米、大豆、棉花等实行临储政策。2008年以后,托市价格年年上涨。2011年以后,国际粮价持续下降,导致国内外农产品价差扩大和进口压力增加。从2012年起中国所有粮食品种价格就已全都高于国际市场离岸价格,且以后的国际国内粮食价格差距越拉越大。连续多年实施托市收购政策,使得目前的政策性定价已经偏离粮食市场的正常价格,国内粮食市场结构性失衡现象日益显现。当前,粮食市场呈现国内外价格倒挂、主产区与主销区价格倒挂、原粮与成品粮价格倒挂的复杂情况,调整粮食收购价格势所必然。

此外,库存高居不下、仓容紧张也导致粮价下跌的重要因素。今年10月上旬,国家粮食局发布通知,用两个“前所未有”来形容当前的粮食储存形势:“目前我国粮食库存达新高,各类粮油仓储企业储存的粮食数量之大前所未有,储存在露天和简易存储设施中的国家政策性粮食数量之多也前所未有。国内的粮食库存正在逐步接近历史峰值。以玉米为例,据测算,目前中国临储玉米结余量将高达2.197亿吨。不止玉米,中国政策性小麦库存约4000万吨,稻谷的库存也同样丰盈。库存的高企带来了粮仓的紧张,收购仓容紧缺的矛盾日益凸显。据统计,今年江苏省秋粮收购仓容总缺口将达250万吨,这几乎是一个粮食主产区地级市一年的粮食总产量。这也直接限制了各粮食收储企业的收购行为,导致农民“卖粮无门”。

价格上不去,库存下不来,粮食收购进退维谷,不良后果开始显现。中国有句俗语叫“谷贱伤农”。农民种粮丰产不丰收,势必会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加剧日益严重的弃耕抛荒问题。按照业内预计,今年粮价20%以上的跌幅将直接影响农民可支配收入近千亿元,按照上半年我国农民的78%的消费倾向简单核算,今年粮价大跌将有可能减少GDP的增速1个百分点。下跌不仅影响了农民们的收入和种粮积极性,若没有有效的政策应对,最终将会影响到粮食安全。

国以农为本。面对粮价全面下滑导致的农民收入下降及其他后续不利影响,从中央到地方都应该迅速行动起来,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筑牢粮食安全的基础。当务之急是要解决目前的“卖粮难”问题。国有粮食企业要发挥主渠道作用,想方设法地收购种粮农民手中的余粮,尽可能地减少粮农的损失。针对企业收购可能带来的亏损,政府部门应当予以一定的财政补贴,以解企业后顾之忧。此外,政府部门还要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运用多种管理手段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要完善托市收购政策,合理确定托市收购规模和价格,逐步推动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要加快土地流转速度,推动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向规模化农业种植转移,发展产业化经营;应增加种粮农户补贴,在保证农户种粮收入的前提下,加快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进程,让价格反映真实的供求,引导种植结构的调整;要减少化肥用量,同时对涉农资源如化肥、种子进行价格干预,以降低农民种粮成本;要根据耕地计划严格控制粮食进口,严厉打击粮食走私行为,确保粮食进口不会对国内粮食生产造成大的冲击。

引用网上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这个秋天,除了粮价沉重外,还是有几分美好的。相信粮价只是政策惯性保护的太好了,刹车调头难免颠簸,未来改革会让农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