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的力量,得“弱关系”得天下

01.04.2015  14:30

  坛主小传

  李善友,曾先后在摩托罗拉、美国铝业集团、博士伦公司等大型外企任职,后担任搜狐新闻总编辑,2006年创办酷6网,担任CEO,2011年离职后,出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院兼职教授,创建中欧创业与投资中心。

  核心提示

  ●社群科学不是把过去的圈子的人脉改了词就叫社群了,这是一门复杂性学科,它意味着关注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像我们讲的互联网思维。

  ●为什么说互联网时代是0和1的游戏?因为它是有和没有的游戏,你做100分也是0,做到101分才是1,99分压根什么都不是。

  ●互联网上连接资源并不是平均分布的,80%的链接指向15%的网页,这被称作“幂律分布”,大多数节点只拥有少数连接,少数枢纽节点拥有大量连接。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叫“社群动力学”,想探讨社群到底有没有规律?它背后是否有一种科学的道理在支撑着这个社群?

  《失控》里提到“蜂群思维”,认为单个的蜜蜂什么都不是,数以百万的蜜蜂成为一个系统,却产生巨大的群体的智慧,这就是互联网思维。

  群居的鸟、蝗虫等,和百万只聚在一起时思维和行为居然是一致的,科学家发现,它们移动的一致性,仅有几条规则:

  第一,跟随前面的同伴;

  第二,周围同伴的步伐保持一致;

  第三,与后面的同伴保持距离。

  那么,人类的社群,能否像动物社群一样运行?互联网上每个人都想建立自己社群的时候,能不能借鉴动物的方式?

  社群的六度分割与三度影响力

  社群科学是网络科学里面的一个细分,可以叫做社群动力学。不是把过去的圈子的人脉改了词就叫社群了,这是一门复杂性学科,它意味着关注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像我们讲的互联网思维。

  今天的商业模式已经不一样, Uber不拥有汽车,只拥有车跟乘客之间的关系,但他的估值已经大于汽车公司。想理解互联网思维到底讲什么,为什么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无中怎么生有,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

  “你们这些懒人,应该向蚂蚁学习,蚂蚁可以让你变得更聪明”,这句话来自于《圣经》。如果各位想做社群,我强烈建议你,学习蚂蚁是怎么建立超级有机体的,然后问自己,我们可不可以建立一个人类的超级有机体,有没有可能人类的总体也涌现出一种巨大的智慧,超过任何个体智能的总和。

  心理学家格兰诺维特说过:无论找工作还是找对象,弱关系比强关系更重要。

  有人做过统计,说一个美国人,平均拥有多少个亲密的朋友?四个而已。这种关系我们叫做强关系。什么叫弱关系?把不同小圈子连在一起叫弱关系。

  介绍工作的时候,强关系重要还是弱关系重要?找对象,是你妈妈帮你介绍男朋友靠谱,还是你朋友的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帮你介绍男朋友成功概率更高?我们往往会认为强关系更重要,实际上弱关系更重要。

  社交网络上一个人平均几层弱关系才能找到另外一个人?六度分割,社交网络上一个节点之间平均相隔6个连接,你和世界上另外一个人,通过六次连接就能找到他,这是弱关系的重要性。

  你认为弱关系链上的影响力能够延伸出去多少次?只有三次,叫三度影响力。比如说我影响到朋友是一度,他影响他的朋友是二度,再影响到的朋友是三度,影响力可以直达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公司或者社群里面弱关系连接的节点,这才是社群的牛鼻子。如果你建立社群,这个社群网络的核心属于那些在多个小圈子里面都有位置的连接者。过去有一句话叫得社群者得天下,更精确的表达是,得弱关系者得天下。你怎么在这个世界里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就是建立你周围的一个小社群,你成为这个社群的中心节点。

  连接是稀缺资源,但并不平均分布

  罗辑思维的员工无非五十个多人,交钱的会员六万多,辐射的订阅三百万;小米MIUI的工程师只有五百,内测一千人,开发板使用是十万人,而MIUI的用户达到一亿人。如果事物什么都自己做,得养多少人?别人帮你做还成为核心的节点,帮你去销售,帮你做口碑,帮你做渠道,这是最近几年明星公司的商业逻辑。

  美国网络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巴拉巴西有一句话:如果你已经拥有了很多的连接,上帝将送给你更多的连接。

  既然连接如此重要,是否每个人可以增加无数的连接呢?

  NO,美国人如此开放,重视社交,但平均每个美国人只有四个密友,即使在脸谱网上,大学生之间密友也不过6.6个。一个大型机构里面,最佳的连接度即一个社群里面平均有几个连接?竟然是2。

  这个数据说明什么?说明“连接资源本身是稀缺品”,纵然你有心跟更多人建立联系,但是你做不到,凯文·凯利叫它连接率守恒定律,你假如想增加更多的连接数,你的连接强度就会下降。有人说微信搞死了微博,这就错了,原因是每个人使用的连接资源是有限的,你把那个资源放在微信上,微博自然就没了。

  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一旦失去连接,我们将一无所有,因为连接资源是有限的,而连接资源又是重要的,所以连接能力变得重要起来。

  但是在互联网上会形成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即连接资源并不是平均分布的,80%的链接指向15%的网页,你自己都有自己的个人网站,有点击吗? 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有很少的节点占据大量的连接。这被称作“幂律分布”,大多数节点只拥有少数连接,少数枢纽节点拥有大量连接。科学家研究的几乎所有网络都是幂律分布,搜索引擎的算法叫“网页排名”,假如有很多网页跟你这个网页发生连接,我就认为你的网页很重要。

  我们去饭馆吃饭,如果排队人越多,我们会认为菜更好吃。富者越富,连接者越多的人会获得越多的连接,这就是马太效应。连接世界的真相,不是平均数思维,而是你越有,将越有。

  赢家通吃越来越多地成为常态

  我们再看商业模式,工厂价值增长速度小于其员工增长速度,一开始增加几个人会有用,后来增加几个人没什么用,甚至是负效用。而网络则不同,其价值增长的速度超过用户增长的速度,用户增长10%,收入可能会增长20%。前者是线性增长,后者是指数增长,指数增长在前边的阶段跟线性增长几乎是一样,但是过了拐点以后,他的增长速度极为迅速,在一个网络里,以拐点为界,要么在这边,要么在那边,要么死要么活,我们必须抛弃平均数思维,那个生存的拐点并不是平均数,平均就等于死亡。

  为什么说互联网时代是0和1的游戏?因为它是有和没有的游戏,你做100分也是0,做到101分才是1,99分压根什么都不是。

  在商业上有三种网络模型:随机分布,幂律分布,赢家通吃。随机分布,比较少连接性,高度分散。幂律分布有适度的连接性,富者更富。但是21世纪以来,幂律分布正在发展成一个新的模型叫“赢家通吃”,适应度最大的节点占有几乎所有节点,2002年在《链接》这本书发行的时候,只发现微软占据了96%的用户,但是我在收集案例的时候,发现很多赢家通吃的案例,谷歌,百度,淘宝,QQ,微信……

  21世纪以后赢家通吃的案例这么多,为什么?因为本世纪的底层结构跟上世纪不一样了。如果你看了《奇点临近》,他的结论是:2045年的时候,计算机的计算智能将会超过人类的智能。21世纪指数级在加速进步。

  小米会不会成为千亿类的公司?如果雷军只是做手机,不可能有千亿美金的市值,他今天最大的成功在于,这个生态链是由产品自动生长出来的,而不是那个产品本身。

  有句老话,说创业企业成功法则是追求垄断,这种创新垄断有几个特点:第一,领先效应,你要领先第二名数10倍;第二就是网络效应。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互联网人拼命做用户,滴滴和快的为什么拼命烧钱,他们要让那个节点的连接数达到临界点,一旦连接数超过这个临界点,你将势不可当,微信和米聊刚开始还差不多,后来微信达到了那个临界点。

  烧不过那个连接点,在赢家通吃的网络里面就没有意义。建立你自己的社群,跟别的社群建立联系,这才有价值。假如你有天赋,你能够有更多的联系,还有更强的连接程度,你就是真正的人才。

  (本文编辑整理自李善友2015年3月在深圳“有料”创新商业案例演讲会上的发言,内容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