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研讨社区发展:不能像过去只靠居委会大妈

28.10.2014  14:01

      在信息化、多元化快速渗入都市生活的今天,城市治理正日益成为政府面临的一项综合挑战。昨天,江苏省社区发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在无锡市委党校闭幕,在为期2天的会议中,与会专家和代表,就“治理视野下的社区发展”进行了研讨。社区作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最基本的细胞,如何创新治理方式;如何提升服务意识,畅通“最后一公里”;如何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等,成为与会者探讨和实地调研的核心。

      社区由“管理”到“治理”

      一字之差折射诸多内涵之变

      随着人口流动的频密,城市人口数激增,交通拥堵、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超出了预判,与此同时,多元社会、流动社会等也带来了诸多现实问题。也正因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整体地、系统地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要求。

      围绕研究会今年的研讨主题“治理视野下的社区发展”,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龚维斌教授认为,由于从2011年起,我国城市人口占比已超过51%,因此城市社区的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主战场。现在的改革,在经济上是释放市场,而在社会治理上,则是释放社会空间,不再简单地将社区当作“管控单位”,而是要服务好落到社区的“单位人”。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是社会转型的需要。龚维斌在研讨中表示,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走向社会人,社会自由流动的资源越来越多,企业有生有死、人员有出有进、熟人社会演变为生人社会,加上互联网的影响,传统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已逐渐失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用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龚维斌提出,要建立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在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解、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社区的角色从“管控”演变为“服务”,需要社区治理的改革。推动社区治理创新,我省已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戚锡生在会上表示,民政部门已从抓“创建考核”、抓“政社互动”、抓社区“减负增效”、抓“三联互动”方面取得成效。江苏共有6个市、区被民政确定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单位,数量居全国之首,南京市作为唯一的省会城市,被评为2013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奖。

      创新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就是要推动实现从传统社区管理向现代社区治理的转变。戚锡生围绕我省构建和谐社区,阐述了“六个重点”,即坚持“政社互动”,推动基层政府转变职能、坚持优化社区治理结构,完善多元治理体制、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民主协商、实施社区“减负增效”、强化社区文化认同感。

      现状一

      社区管理不能只靠居委会大妈

      在上个世纪人们印象中,社区有着居委会大妈,到处走街串巷,提醒防火防盗。社区里,永远有着大爷大妈围聚的身影。新时代的社区,由于人口流动性大、外来人口增多、人户分离、管理难度大等,让社区大妈们感到吃力,几名社区工作人员,跑几千户也是稀松平常的事。

      龚维斌在近日所做的一个实地调研,也说明了目前社区治理的一些困境与现实问题。在合肥市双岗街道,几个社区书记在座谈会上牢骚满肚、满是委屈。“光是盖章这一件事就很复杂,社区内几万人都要盖各种章,证明夫妻关系要盖章,申请信用贷款要盖章,很多时候社区根本无从查实这些。”以上这样的抱怨,出自不少社区书记的心声。

      现状二

      原来的社区管理模式重“区”轻“社”

      唐家岭是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最边缘的一个村子,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本地人只有6000多,却聚集着50000名左右被称作“蚁族”的外地毕业生于此打拼。在唐家岭,自来水管泡在污水里,交通很困难,搬进来的几乎都想尽快搬出去。住在里面的人也有怨气,有网名“抹去年少的伤”的人1月12日留言:“唐家岭人素质太低了。”至于谁是这些“素质比较低的”,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部分不肯把暖气烧足的房东,有的认为是野蛮催收水费的村民,有的认为是公交车上乱挤乱碰的乘客。

      记者了解到,和北京唐家岭一样,不少现代社区都成了城市化进程中新老矛盾交织的一个缩影。

      龚维斌教授认为,社区原来的管理模式的问题在于,重“区”轻“社”,重本地人口轻外地人口、社区的认同感不强、社区资源整个力度也比较差。小区虽然建设起来,但社会关系并没有建立,自治和服务也就成了空话,呈现的状态是居住的小区,而不是有活力、有自治力的社区。

      其实所有居民都本应该是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对象。

      现状三

      传统的社区组织和管理模式渐渐失效

        原本鸡犬相闻、邻里相亲式的生活似已成遥远回忆,出门有朋友与同事,进了家门有网络,这样的生活模式是很多都市人的常态。于是,居民对于社区已没有要求、也不需要。

      传统的社区组织和管理模式为什么会失效?与会专家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对此做了具体阐述,现代社会是个开放性社会,个体流动频繁,一个人很难在一地生活一辈子,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热心自然减少,公共利益与个人的相关性也就减弱甚至消解了。不仅如此,陈友华认为,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交往地点、交往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从根本上导致了社区治理困难。传统的社区和社区精神已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还有与会专家表示,有的地区为了控制人口规模,在管理体制上继续实行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分立并行的“二元”模式,流动人口依旧被排斥在公共服务和社区组织的大门之外。这种传统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非但没能有效阻止流动人口年年增长的态势,反而引发了许多新的社会、经济问题。流动人口长期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流动人口与社会摩擦逐渐增多。旧的模式,就是管理模式,但是却轻服务。如果治疗体制不顺畅,那么社区居委会不堪重负。以至于有的地方政府陷入了“控不住,管不了”的无奈境地。

      未来发展

      社区治理未来要讲

      信息整合与资源共享

      专家在会上指出,网格化管理、信息化和精细化,可以实现社区内的公安、政法、医疗甚至科研机构等所有信息整合以及资源共享,是今后社区治理的一大方向。

      龚维斌教授在会上和大家分享了兰州的一个案例:一幢居民楼着火了,在二维数字和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平台上,社区可以一目了然:具体着火位置在哪、最近的消防站在哪、最近的医疗站在哪、救援车辆如何驶入小区最快速、最畅通。

      在南京,鼓楼区模范西路社区,根据居民需求,组建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志愿者队伍:治安巡逻志愿者队伍、助老爱老志愿者队伍、“阳光心灵茶吧”、“小饭桌”和敬爱四老志愿服务队。该社区负责人张道金表示,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两支队伍,进行共同参与、民主管理监督、长效服务群众,可以满足居民显现或潜在的需求。依靠居民自治的力量,鼓楼区模范西路社区的路好了、灯亮了、没人管的事情也有人管了、环境提高的同时,居民满意度也提升了。

      专家指出,这些居民自治的团队和组织,可以增添社区的活力,带动外来人口的参与,更加体现民主协商;按类别组成的队伍,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具体需要和诉求,便于更好地服务百姓。

      社区调研

      新科技:社区用三维动态电子地图服务居民

      社区的角色从“管理”到“治理”,这一转变,早在很多年前,无锡新区江溪街道太湖花园第二社区(以下简称“太二社区”)就已完成,社区创新治理的诸多举措,已在该社区实行甚至结出累累硕果。

      前日,江苏省社区研究会还前往无锡太二社区实地调研。“管理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上面的政策下来,我们对老百姓实行;但治理却是自下而上的,强调的是清楚老百姓的诉求,我们来为他们服务。”太二社区副主任吴琳琪从事社区工作多年,用实践经验向记者总结了社区治理与管理的不同,即强调“善治”、“透明度”以及“民主参与”。

      太二社区是个“三化联动”自治创新的“样本”,服务大厅门口大屏上展现的社区三维全景动画令人耳目一新。社区党总支书记桑梅介绍说,太二社区的三维GIS应用平台集场景展示、三维定位、信息管理于一体,是无锡市三维共享平台的第一个专业应用示范,可用于社区、楼栋、住户、商铺的综合管理,以及商业服务单位的查询。桑梅为大家进行了现场示范“以位找人”,随手输入168号202室,大屏上立即显示出该户居民的房屋所在位置、户型面积的三维图像等相关信息;而输入一位居民的姓名,则可显示其住址、电话、家庭成员等;输入“银行”二字,周边所有的银行都“现身”。

      利用三维GIS应用平台,整个社区的信息资源都得以整合,结合社区行政事务工作平台,更将社区人口劳保、民政、残联、计生等系统整合,实现了以信息化带动扁平化管理,以网格化实现了全天候的服务。

      新路数:推行片区、楼组体系管理 使居民自治

      无锡“太二社区”成立于2002年,现有居住户3955户,常住人口9400多人,流动人口2300余人。社区党总支书记桑梅告诉记者,该社区被划分为多个片区,每300~400户为一个片区,全社区11个社工,分别担任片区长,作为片区长社工必须要定期走访居民、履行“民情日记”责任,包括收集民情、把握居民服务需求、处理居民生活问题。

      11名社工要想处理好社区内24类88项工作,一定难堪重负,太二社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桑梅告诉记者她的“招数”,即首先从社区中选取80个居民代表,分别担任各个楼道的楼道长,以此建立自治网络,使居民自治覆盖全社区,也使得社区事务得以分担。其次,为了更好地开展社区治理工作,社区1200多名志愿者分别组成了37个志愿服务社团。

      “志愿微服务”与“为民志愿广场”为两类常态志愿服务项目。“志愿微服务”包括,每周四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刮痧保健、拉链修理等服务;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三提供测血糖志愿服务。“为民志愿广场”项目,通过整合外部志愿,打造为民服务广场,每月开展大型主题为民服务活动,提供类似跳蚤市场、捐玩具玩蹦床、兑换家电、集邮展等等志愿服务。在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六(002291,股吧),太二社区为民服务广场会开展免费体检进社区,市民卡服务进社区、急救措施现场普及等特色服务活动。

      解决停车难:400停车位增加至1200个

      在城市,不少老旧小区都有一个通病:停车难。太二小区也不例外,3958户,却只有400个停车位,随着私家车的增多,停车难题愈演愈烈。桑梅告诉记者,小区解决停车难问题,关键在于力度够不够,沟通够不够。为了增加停车位,太二社区实行“退坪种树”的办法,争取到更多土地作为停车场,并以种树的方式,保证小区的绿化率和景观。

      成功推行“退坪种树”,以换取停车位的过程并不简单,期间桑梅多次召开各方会议,多方商议和沟通。“我把罗伯特议事规则贴在会议间墙上,参考规则,做到平衡各方以及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让片区长、楼道组长去做劝说、调解工作。”桑梅表示,执行力以及沟通,是解决停车难的法宝。最后停车位成功增至1200个,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努力沟通下,社区内一位拥有6辆车的车主,被成功“割”掉4辆车,为其他居民节省下车位。

      养老乐趣多:不要将老人当负担 要当做宝贵资源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日趋严峻,也引发社区对于居家养老的思考。在很多社区为老人居家养老头疼的同时,太二社区却从老龄居民中挖掘出了“金矿”。社区副主任吴琳琪告诉记者,在走访中,工作人员发现社区有许多老人虽然已退休,但能力很强,多才多艺,完全可以鼓舞他们作为“社区领袖”展开社区工作。例如社区有位叫陆春龄的老人是“笛圣”,通过她培训出了一只笛艺队,并从社区舞台走向世界,进行演出。

      在太二社区,像陆春龄这样的“社区领袖”老人还有很多,有的是国家级画家、有的是二胡大家,有的是空竹高手,有的是沪剧艺人……太二社区将这些“闲达”老人发掘出来,并成立小分队,号召全社区居民参与进各个分队中,以这样的形式,带动起了社区活力,并丰富了社区一大批老人的退休生活,增强了文化凝聚力。

      专家点评>>>

      互动互助的形式值得学习,但不能完全复制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白友涛教授评价表示,太二社区有许多尤为突出、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比如成立30多个社团,调动起社区内1000多名志愿者,这种居民互助、互动的良好氛围和形式,值得推行和学习。

      在参观了社区服务中心以后,白友涛发现,整个居委会的办公空间并不大,社区可贵之处在于,将空间尽可能的节省给了居民。社区服务中心有社区家庭精品展、“旧时光”居民老照片珍藏馆、电影播放间、书画院、读书读报室等等。“体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尽可能满足了居民的多种诉求和需要。”白友涛告诉记者。

      这样的“样本”可以在南京各个社区进行复制吗?白友涛认为,想完全照搬还不太现实。“太二社区的模式,其实还是比较传统的,即由党组织统领,但其服务理念和意识高;现代社区的治理模式,应当是党组织、居民委员会、社区居民、物业公司、辖区单位等平起平坐,共同治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