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阅读:最后一公里要走多久

17.03.2016  17:29

 


        豆瓣阅读、多看阅读、拇指阅读、微信读书……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数不清的阅读类软件在社交阅读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是,社交阅读界的“爆款”产品依旧没有出现。

        作为最新进入这个领域的微信读书,在社交这件事上做得最彻底。在微信读书上,用户能看到好友做的读书笔记,能与好友读书时长进行PK,能和好友互动讨论交流读书心得……最关键的是,微信读书还直接引入了微信的好友关系链,这几乎是一个可以秒杀其他同类应用的杀手锏。

        可惜的是,微信读书依旧未成“气候”。经过多年的发展后,社交阅读还会有戏吗?应该怎样继续往下走?

        阅读需要社交吗

        无论豆瓣阅读、多看阅读、拇指阅读还是微信读书,他们想做的都是让用户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分享、交流。那么,阅读是一件需要社交的事情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事业发展部业务拓展经理李玲玲对此表示认同。“我确实很喜欢和读过相同书目,尤其获得同样感受的人一起探讨,那是一种三观一致、情投意合的愉悦”。她认为,分享图书属于社交的一部分,但它更多是一种主动的、自然的行为。

        “这种社交性的阅读,是本来就存在的。”人民邮电出版社音像电子与网络出版部主任安达说道,在之前,本来就有像书友会这样的交流,或者创作书评这样的分享。现在这种分享转移到了网络上,他认为,阅读的社交实质没有改变,只是实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微信读书出现之前,豆瓣的社交功能在读书人之间很受好评。作为读书人的圈子,豆瓣深度聚合读书人和读书人的兴趣爱好,把内容通过书评形式进行聚合,安达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社交阅读。

        同时,社交阅读还有另一种类型,微信读书对此进行了尝试。对于非读书人,微信读书试图通过一些激励措施“引诱”他们读书。“我们希望通过朋友圈分享图书,让更多的人发现身边好友在阅读的书籍,从而促使更多人去阅读、去交流、去思考。”微信读书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阅读获取的信息需要交流和传递,他们做的只是将原来的线下交流移植到线上,并且将圈子缩小到身边的微信熟人。“我们看好熟人阅读这一块,将会有很大空间”。他特别强调说,微信读书与其他阅读软件最大的不同在于,微信读书更强调熟人之间的社交阅读。

        这一点也深受网友“哈里”的认可。他在给微信读书的评论中写道,这种“能让他看到好朋友的读书心得”的功能让人很欣喜。

        社交能带动阅读吗

        “阅读可以是一个人的事情,但最终是社会化的事情”。微信读书相关负责人这样说。如同微信的成功之处是把生活中的熟人关系链导入到了网络上一样,微信读书也想这样做。

        于是,在微信读书中,你可以发现朋友们正在阅读的书籍,从而引发你的兴趣。同时,微信读书推出了读书排行榜,通过阅读时间的排行,激励大家阅读更多的书籍。另外,在想法圈中,可以看到朋友们针对书籍发表的想法,看到有趣有料的评价。微信读书希望通过这些方式,吸引用户尝试更多书籍的阅读。

        “微信读书主要针对爱读书的用户,但同时也希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平时阅读较少的人,也能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微信读书相关负责人这样说。

        李玲玲认为这能起到一些作用,“可能有的人不相信各种排名和榜单,认为都是出版社为了营销搞的手段,但是会相信有同样阅读兴趣的人的推荐,能够找到真正的好书,从而持续对阅读的兴趣,这也就增加了阅读量”。但她同时也认为,阅读是一件比较私人化的事情,有的人喜欢分享,有的人不喜欢分享,“很多读书人本身就心境清幽,不会像微信运动拼步数那样拼阅读量”。

        从目前来看,微信读书的阅读人群并没有想象中多。以记者为例,在接近1000个微信好友中,有151个进入了微信读书APP并自动成为彼此的互动好友。但是,好友发言比例并不高,平均3天左右会有一个人分享一本书或谈一下读书心得。这其中,最后一个好友发言时间是一个月之前。

        “微信的社交功能确实很强,但是其中爱读书的用户可能比例不高,即使爱读书,也未必愿意在微信里进行分享。”李玲玲这样总结。此外,作为一个单独的APP,微信读书并没有像微信一样成为一个强关系链的互动,用户可能每天都会打开微信,微信读书则不一定会被打开。

        读书可以PK吗

        每一个有微信的人都会对微信运动记忆深刻。每晚十点左右,微信运动会自动提醒你今天走了多少步,排第几名,当天步数最多的人还会占据你的微信封面,有着满满的存在感。

        微信读书也引入了这些功能。打开微信读书,会看到好友阅读时长的排行榜,除了第一名之外,微信读书甚至会提醒你“某某读书时长是今天最后一名”。

        “社交阅读,主体是在于社交关系向现实关系的映射,内容是线索,好的内容加上好友的传播,更利于人接受”。微信读书相关负责人谈道,他们做好友排行的目的是为了促使爱书的人发现身边相同的爱书之人,以刺激他们进行阅读的交流。而一些平时较少看书的人,他们也希望能够借此激励他们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他们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PK而PK,而是培养更多的爱书人,因为“日积月累一时尝鲜的人们不会仅仅因为炫耀而坚持下去,这部分人群流失了,沉淀下来的就是我们的核心用户”。

        “如果读者为了炫耀、从众,为完成社交关系而进行阅读,或者根本没有好好阅读,只是炫耀自己的阅读行为,制造话题,成为公众人物,这样对读者用户来说应该是不好的”。李玲玲也有同样的看法。

        但对于网友而言,这种带入竞争关系的方法能进一步促进阅读。为了让读者将更多时间花费在读书上,微信读书还推出了“读书时长换书币”的功能,阅读超过30分钟就可以兑换1个书币,进而通过书币购买更多图书。网友“soniclr”很高兴地表示,这让他节省了不少投入,也鼓励他进一步爱上阅读。

        平台上的书够读吗

        采访过程中,无论是微信读书方面,还是出版社方面,以及用户方面,对于社交阅读都有很深的期待。正如安达所说,社交阅读把读书人的爱好、兴趣做了关联,他们志同道合,有共同的价值观,“这能使得阅读更活跃,涉及人群更大。对作者、作品的知名度起到放大作用”。

        同时,对于目前已有的社交阅读软件,他们也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建议。人民邮电出版社已经与微信读书合作,为他们提供了1000种畅销书。双方共同选择了涵盖计算机、经管、摄影、美术、旅游类的图书,收入采取与微信读书分成模式。合作过程中安达希望社交阅读软件彼此之间“能注重连接与开放”。目前各大阅读软件各自为政,他希望微信读书能与微博、豆瓣、亚马逊等连接,让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作品之间的连接更加顺畅简洁。

        以“继续读书”为代表的网友则希望阅读软件中能有更多的书可以让他阅读、分享。他以微信读书为例说,这个软件“很多社交化的功能都已经齐全了,但是书真的太少了”。

        对此微信读书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在优化APP的基础体验,同时也正在继续深耕社交与阅读的结合。“我们最大的期许是让更多的人开始阅读,更好地开启全民阅读时代”。他告诉记者,微信读书正在不断增加各个种类的图书,不断扩充书库的内容,努力提供更全面的书库,以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一家之言

阅读要社交,更要有温度

□绿茶

        微信读书上线后,在读书人圈子里引起了一些反响。阅读需要分享,但是网络式的分享模式很难说是否适合阅读。我之前做过读书会,那也是一种阅读社交,但这是更为线下的社交方式,读者们在分享阅读时会产生思想上的交流和精神上的共鸣,这是手机应用很难做到的。

        我认为阅读一定要有这种体验感,互相点赞、彼此评论这样的沟通方式缺乏一些人格化的东西。虽然新媒体时代大家都在强调自媒体、人格化,但与传统方式相比,这种阅读方式也许缺少了一种温度。

        微信现在已经变成了人们必须要用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说已经带有了温度,会觉得它有跟自己相通的东西。微信做读书,一定也要有温度才可以。如果只是偶尔打开,就很难形成长期陪伴的温度。我自己曾经体验过微信读书,但是感觉目前的模式不是很能打动我,主要还是体验不好。其实互动社交型的阅读平台一直都有,但是如果没有一个“非用不可”的感觉,这个应用便很难在手机中保留。

        现在来看,微信读书最主打的是熟人阅读分享,希望用户在看到朋友、熟人推荐一本书后,会对这本书感兴趣,从而提高阅读率。但从熟人的角度来看,其实现在微信好友已经不仅仅是真正趣味相投的好友,朋友圈其实就是一个社会,里面有家人、同学、伙伴、同事。他们并不是一类人,也不是一类固定的群体。

        读书还是需要在一个知识层面上找到同好,或者在比自己更高的层面上,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很难说通过知道你读了什么书,或者你对一本书进行了什么样的评论,就能判断你的理解到了什么程度。因此,社交阅读的前景如何是一件很难判断的事情。因为阅读这件事太个性化,网络平台很难一个一个地寻找用户的痛点在哪。包括微信公众号在内,现在打开率也在降低,正呈现逐步衰落的趋势。任何一个产品如果只有技术,没有温度,都存在被替代的可能。               

        (作者系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阅读推广人、书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