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权,用“身份证”管活“小农水”

05.02.2016  13:22

  春节前夕,太仓市璜泾镇现代农业园区的特色蔬菜基地里,大颗大颗的西蓝花密密匝匝,一片丰收的景象。当地菜农朱顺发骄傲地告诉记者,受益于小农水管护模式的创新,这里种植的蔬果全部出口。近日,记者在太仓、扬中、洪泽等地采访发现,近年来,我省农田水利设施经过产权制度改革后,一本产权证,不仅是小农水的“身份证”,更为管好、管活小农水提供了有力保障。

  全面铺开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

  像朱顺发一样,我省受益于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和管护模式创新的农民有一大批。2014年,洪泽、高淳、扬中、太仓、高邮五地被水利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营管护机制试点。江苏省又确定了江宁区、常熟市等16个省级试点县。

  “2016年年底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工作,2017年基本实现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明晰、权责落实、经费保障、管用得当、持续发展’的目标。改革覆盖控制灌溉面积1万亩、除涝面积3万亩以下的水利工程,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及量测水设施等配套建筑物,喷灌、微喷灌设施及其输水管道,塘坝、堰闸、机井及装机功率小于1000千瓦的泵站等。”省财政厅农业处副处长臧玉淼介绍说,国家投资为主兴建的工程,产权归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所有;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为主兴建的工程,产权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受益户共同出资兴建的工程,产权归受益户共同所有;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工程,产权归投资者所有,或按投资者意愿确定产权归属;个人投资兴建的工程,产权归个人所有;产权已经明晰的工程,维持现有产权归属关系。

  管养分离让管护更高效

  扬中市新坝镇小型水利工程陆家港泵站的责任人是顾明生———张贴在陆家港泵站办公场所的产权登记牌上,从工程名称、编号到责任人姓名、联系电话再到举报电话,一目了然。

  “从河道的清淤到日常保洁再到灌溉、排涝,我们提供一条龙服务。原先依赖水农站的几个职工管护,公司化运营之后,管护队伍增加到三十多人。产权属于镇级的小农水,公司设专人负责管护;产权处于村级的小农水,我们交给村里的用水协会管护。”顾明生告诉记者,以陆家港泵站为例,确权后,这个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划归到镇上,为了进一步提高管护水平和效率,在新坝镇水利农机站的牵头下,成立了扬中市鑫水水利工程服务有限公司,负责全镇抗旱、排涝、灌溉、河道疏浚保洁服务、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农机维修。

  “采取‘财政保障+水利农技站+管养分离公司+用水者协会’的模式,根据考核情况给管护公司相应报酬,市级财政为出资主体,镇村共同承担经费,保障每年每亩50元的标准。原本圩区极端天气下农田排涝要五六天,现在不超过48小时。”扬中市水利农机局局长刘俊说。

  期待改革释放更多红利

  “如果这本产权证像房产证一样能抵押贷款就好了!”记者采访中,洪泽一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表示,产权制度改革带动了小农水的科学管理,以所在村为例,每亩地节约了打水费、柴油费近23元,这是实打实的好处,而改革的红利能否更多地释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既要支出小农水管护经费,又需要资金扩大生产规模,但由于生产的农产品具有特殊性,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很期待产权证能被金融机构认可。

  而这份期盼也是改革的方向。记者注意到,2015年7月,由省水利厅、省财政厅和省发改委共同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产权抵押借贷。探索产权所有人以农田水利设施作为抵押,取得金融贷款支持的有效途径。在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投资回报机制的基础上,研究金融机构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信贷投入的办法。

  江苏经济报记者 朱彬彬

编辑: 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