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里程焦虑”才能畅行无阻

13.10.2015  07:48

  新能源汽车推广遇到充电难这个最大痛点——

  新华报业网讯 “个人用户充电难是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下一步将通过多方举措解决这一难题。”国家能源局副局长郑栅洁12日表示。当天,国家能源局在常州召开现场会,探讨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难题。

  就在上周,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和城市停车场建设,提出新建住宅停车位建设或预留安装充电设施的比例应达到100%,大型公共建筑物、公共停车场不低于10%,这给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带来了希望。

  充电难,难在“最后一公里

  充电难是当前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最大痛点。

  数据显示,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12万辆,但城市中的公共充电设施仍相对缺乏,充电设施与电动汽车的配比远没有达到1:1的标配,用户往往因为充电设施不足造成的“里程焦虑”对新能源汽车望而却步,充电桩不足成为限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紧箍咒”。拿我省来说,目前累计建成各类充换电站22座,数量也明显不足。

  个人用户充电难是消费者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事实上,在不少小区,车主即使有固定车位也装不了充电桩,这“最后一公里”的阻碍让很多想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望而却步。

  常州的魏先生去年底购买了一辆新能源电动汽车,可是车子拿到手后,他却犯了难,配送的充电桩应该安装在哪里?电从哪里来呢?他说,当时最大的阻力是来自物业。尽管魏先生买断了车位的使用权,物业却不肯开具产权许可证明,业主委员会也不同意他施工。

  “总体来看,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相对滞后,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短板或瓶颈之一。”现场会上,国家能源局副局长郑栅洁说,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但仍存在认识不统一、配套政策不完善、协调推进难度大、标准规范不健全等问题。

  引民资,“鲶鱼效应”渐显现

  今年,我省出台“2015新能源汽车补贴细则”,按充电桩充电功率对充电设施建设给予补贴,交流充电桩每千瓦800元、直流充电桩每千瓦1200元。虽然政策很给力,但推广的效果只能说一般。今年上半年,我省共推广了3000多辆新能源汽车,而全年的目标是1万辆。

  “推广模式需要创新。”郑栅洁说。去年起,国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充电设施建设领域。目前引进民资的“鲶鱼效应”正在逐步显现,民营资本在充电设施商业模式创新上积极探索,充电APP导引、线上支付等新形式层出不穷,“星星充电”项目就是其中一例。万帮集团董事长丁锋说,一年前他们推出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星星充电”项目,开创性地采用“众筹建桩”模式,整合各方资源,目前在常州市建成1516个充电桩,在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建成5000多个充电桩,“如在上海,几乎一半的充电桩都建设在了居民小区,很快带动了我们浦东店的新车销售。

  然而,尽管充电设施建设领域开放,但企业寻找利润增长点仍非易事,“国有企业不愿意干又不得不干,民营企业想干又不敢放手干”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据国家电网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正在探索“互联网+”的充电服务,加快充换电设施“互联网+”支撑体系和车联网平台建设,将在京沪沿线6省市发行高速公路充电统一支付卡。试运行的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APP查询充电设施位置,获得导航服务等。这样基于互联网的增值服务使企业盈利成为可能。

  此外,充电技术的创新也需加快步伐。“目前有多种充电模式,无线充电和移动充电技术也在小范围试点。充电技术和电池技术都在发展之中,未来技术导向不是哪种模式包打天下,采用快充或慢充、交流或直流、有线或无线,留给市场决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告诉记者,到2020年,大家担心的电池问题可以得到解决,电池售价可降一半,容量可增一倍,续航能力能达4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