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土”绽放青草“香”

19.09.2017  20:35

  我是一个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80后农民。不过我这个农民比较特殊,我不种庄稼,而是种草坪。由于自小身体残疾,现在的身高只有一米三,成长过程中受到的非议与嘲笑并没有让我一蹶不振,坎坷的经历造就了我坚强的性格。我坚信,别人能做到的事我通过努力一定也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

  2009年,通过收听新闻和阅读报刊,我感到绿化草坪种植行业大有前景,本地区内没有种植基地,草坪资源一直依靠外调。于是我承包了20亩地种植草坪,由于当时技术水平低,信息闭塞,结果销路不畅。第一次实验没有成功。周围人们的闲言碎语扑面而来,“他能干什么”“就他那样还种草坪”……

  面对失败和挫折我没有就此放弃。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潜心研究,认真总结,购买书籍查阅资料,刻苦钻研专业技术。吸取了前次的失败教训,我首先从种植技术上下苦功,从土壤条件到品种选择,从把控播种时间到病虫防治,每一个细节都牢牢把关。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下半年,几十亩草坪全部种植成功。与此同时,我通过跑工地、借助互联网等渠道寻找销路。经过努力,不仅草坪销路大开,产品供不应求,也终结了沧州地区必须去外地购买草坪的历史。此后,草坪基地不断扩大规模,拓宽销路,我也成了村里公认的“土专家”“田秀才”。

  自己的草坪基地运作走上正轨之后,利用一技之长带动全村村民致富又成为了我的新目标。为了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创业致富带来的红利,也为了让农村涌现出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2015年,我成立了沧县鸿杨草坪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60余人。本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吸收村民以土地的形式入股,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到2016年,基地经营规模已经扩大到300多亩,年销售额200余万元,年利润80余万,受益农户达86户,安排农民就业岗位60余人,有效带动了当地运输业及养殖业的发展。合作社的成立,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促进了村经济的发展,给农民增收开创了一条新路子。

  合作社生意日渐红火,一些外地的种植户纷纷前来拜访取经。对此,我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技术要领,或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有人曾劝阻我说:“刘哥,你不能什么都告诉他们,你得留一手,他们干起来会争你买卖”。我笑笑说:“我也是从什么都不懂的时候过来的,知道刚创业的难处,带着大家一起致富才是我最大的成就。

  2015年,村民张山找到我:“我想跟你学种草坪,我不怕吃苦受累,你帮帮我吧。”被他的诚意所打动,我免费为他提供了设备和种子,手把手地传授了种植技术。就这样,在我的帮助下,张山苦学技术,用心经营,不到一年,他不仅还清了外债,还扩大了生产,成为村里的富裕户。

  远在几十公里以外的褚大姐今年第一次种植草坪,由于缺乏经验,草坪发生了病害,心急如焚的褚大姐找到了我。我及时赶去现场,诊断出病害类型,指导她如何合理用药,经过努力将病害控制住,将损失降到了最小。只要能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让种植户们真正受益,一切都是值得的。

  为了方便各地草坪种植户交流,我还建立了微信互动交流群,通过在群里及时发布病虫害防治知识、市场价格行情,并不定期到现场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对于种植户们遇到的疑难杂症进行讲解,帮助他们实现最大利益。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热爱脚下的土地,更热爱家乡的村民。8年的草坪种植经历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乡土人才依靠新思维、新技术,破“”而出,才能枝繁叶茂、大有作为,农民通过人才的引领和帮带才能改变观念、致富有方。乡土人才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政府作为财富的“开发者”,应加强对乡土人才的重视与帮扶,通过整合资源,引导扶持,政策激励等举措,让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为农民增收提供动力,为农村建设注入活力,为农业发展激活力量,让乡土人才真正花开满地、遍野飘香。

  (本文转载自中国组织人事报,河北省沧县张官屯乡小马庄村刘捷口述 陈杏整理)













稿件来源:
安徽六安:打造“永不离开的扶贫队”
  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根据农村发展和脱贫攻坚需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培育扎根乡土的“扬家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构建新的人才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让乡土人才香起来
  开栏的话: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