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 成绩斐然

06.02.2016  20:53

砥砺奋进 成绩斐然

——“”说南京“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

十二五”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主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创新跨越发展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强力推进“三项重点任务”落实,有序展开“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京”工作布局,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一、主要指标实现新突破

五年来,全市大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各项工作,在经济发展平稳运行的同时,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新突破。

经济总量接近万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接近万亿元,2015年达到9720.77亿元,现价为2010年的1.9倍。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1.9 万美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继2011年首次突破1万美元以来逐年攀升,2015年达到1.9万美元,为2010年2倍。

公共预算收入跨越千亿大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大关,2015年达到1020.03亿元,为2010年2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三千亿台阶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三千亿大关,2015年达到3043.5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跃居全省首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重新回到全省首位,2015年达到4590.17亿元,为2010年2倍。

城乡居民持续增收。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2015年达到46103.62元,为2010年1.6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2万元,2015年达到19482.91元,为2010年1.8倍。

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5130.65亿元增加到2015年9720.77亿元,可比价年均增长10.8%,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0个、1.2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由2010年的12.3%提高到2015年的13.9%;“十二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量941.63亿元,超过1999年全年的经济总量。总量在省内城市中自1992年以来首次提升到全省第2位,在副省级城市中从2010年第10位前移到第6位,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从第15位前移到第11位。

人均生产总值稳步提高。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稳步提高,由2010年63771元增加到2015年118171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0%。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8973美元。

公共财力增强。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518.8亿元增加到2015年1020.03亿元,年均增长14.5%;相当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10.4%提高到2015年的10.5%。公共财力的增强,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2010年542.18亿元增加到2015年1045.18亿元,年均增长14.0%。

三、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三次产业结构优化。 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8:46.4:51.8调整为2015年的2.4:40.3:57.3,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回落0.4个和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5.5个百分点。

服务业成为产业主体 。服务业呈现总量扩张、比重提升的发展态势,服务业增加值由2010年2660.49亿元增加到2015年5572.2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51.8%上升至2015年57.3%,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可比价年均增长11.6%,增速快于生产总值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比由2010年的50.6%提高到2015年的61.1%。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达到34.5%,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总额均列全省第一。金融、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1.5%,比2010年提高3.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4%提高至6%左右,成为全市的经济支柱之一。

工业结构优化调整。 全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制造业结构呈现“优势行业增、劣势行业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0年38.2%提高到2015年的43.8%。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0年42.7%提高到2015年54.4%。石化、钢铁等七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0年40.0%回落到2015年28.7%。高耗能行业投资年均下降10.2%。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直接带来企业效益的改善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年均增长10.1%,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0.7%,利润增幅高于利税增幅0.6个百分点。工业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从2010年3.8万元提高到2015年8.2万元,年均增长16.9%。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十二五”期间,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6.4%左右。规模以上工业每亿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由2010年的0.38吨标准煤下降为0.28吨标准煤,年均下降4.7%。得益于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工业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工业用电量增速放缓,由2010年的242.66亿度提高到2015年的300.54亿度,年平均增长4.4%,增幅比“十一五”期间平均增幅低2.5个百分点。

四、发展动力逐步转换

创新驱动能力增强 。全社会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多年保持稳定提高,由2010年2.9%提高到2015年3%左右,年均提高0.02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年均增长25.2%。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比例达8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预计达32件,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改革创新活力释放。 国有企业改制、商事制度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措施有效落实,改革创新红利逐步显现。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39.6%提高到2015年44%;民营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2010年16.5%提高到2015年30%;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56.5%。

新增长动力加快孕育。 面对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较大压力,加快孕育新的增长点,信息消费、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业态发展迅猛。2015年全市国际国内特快专递共完成4.89亿件,比上年增长70.9%。全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105.5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77.6%。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比上年增长91.9%。

五、城市功能品质提升

公共交通运营能力增强。 十二五”期间,以筹办青奥会为契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轨道交通10号线、机场线、3号线、宁天城际一期以及河西有轨电车陆续投入运营,地铁4号线等五条轨道交通线路同步建设,轨道交通实现网络化运营,运营里程由2010年的85公里提高到225公里,位居全国第4。扬子江隧道顺利建成,成为五年来第5条过江通道。公共交通快捷发展,公交线路由2010年的405条增加到592条;公交专用道车道里程由2010年的120公里提高到270公里。全市公交运营车辆8415辆,其中使用清洁能源的公交车占比达51.8%。主城区公共交通分担率达50%,在全省率先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2015年末全市累计建成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1258个、投放公共自行车39345辆。

城乡环境明显改善。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启动实施金陵石化及周边、梅山、大厂地区和长江二桥至三桥沿岸地区等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主城区域基本实现“零化工生产企业”。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98亩,比2010年增加1.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1%,居副省级城市前列。2015年PM2.5浓度比2013年下降26.9%。

智慧南京”加快建设。 4G网络及WIFI热点建设力度加大,基本实现全市主要公共区域WIFI网络免费向公众开放。2015年末,全市拥有移动电话用户1148万户,比2010年末增加216.66万户,年均增长4.3%。年末拥有宽带用户399.60万户,比2010年增加251.85万户,年均增长22%。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居15个副省级城市的第6位,比2010年提升4位。

六、对外开放空间拓展

外贸水平不断提升 。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456.01亿美元提高到2015年的532.7亿美元,年均增长3.2%。其中,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248.85亿美元提高到2015年315.1亿美元,年均增长4.8%。

利用外资规模扩大 。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由2010年的28.16亿美元提高到2015年的33.35亿美元。“十二五”期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183.55亿美元,年均增长3.4%。

走出去”步伐加快。 支持外贸企业参加“一带一路”市场的优质展会,鼓励企业扩大“一带一路”市场进出口。2015年,全市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合同金额为38.10亿美元,是2010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2%;实际完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33.34亿美元,是2010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6%。

七、区域统筹发展协调推进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在多项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始终高于城镇,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增幅1.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10年的2.54缩小至2015年2.37,创下2006年以来新低。

制造业向 郊区 (园区)集聚。 十二五”时期,随着主体功能区不断强化,工业产业布局继续向郊区(园区)集聚。浦口、栖霞、雨花台、江宁、六合、溧水、高淳七个郊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由2010年66.0%提高至2015年94.3%。四个国家级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2%。宁高、宁溧科技产业园建设有力推进,“两高园”累计完成总投入40.5亿元,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竣工投产。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江北新区建设有序开展,空港新城、溧水新城、高淳新城和10个新市镇加快建设。基本建成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000多平方公里示范区。老五县与市区户口实现通迁。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823.59万人,比2010年增加22.83万人,年均增加4.6万人;城镇化率由2010年78.5%提高到2015年的81.4%,年均提高0.58个百分点。

八、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城乡居民持续增收。 就业的稳定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为居民收入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00万人,实现再就业45万人,创业带动就业59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28312元增加到2015年46103.62元,年均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11128元增加到2015年19482.91元,年均增长11.9%。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10年的18156元提高到2015年的27794元,年均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10年的8477元提高到2015年的14041元,年均增长10.6%。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转变,食品支出比重持续下降,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中食品比重分别为26.0%和30.1%,分别比2010年降低了9.6和6.6个百分点。私人轿车拥有量由2010年的47.04万辆提高到2015年126.50万辆,年均增长21.9%。

公共服务民生领域支出力度加大 。“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就业、交通运输支出年均增幅均在20%以上,占比分别提升1.5、2.6和1.5个百分点;教育、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幅均在17%以上,占比分别提升2.8、1.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扩面提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及各种从业形态人员的全覆盖,109万城乡居民和37.7万被征地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396万平方米,竣工2181万平方米,住房保障分配新增13.3万户。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由2010年末的1672元提高到2659元,位列全省第一。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五大险种累计参保人数达到1441.46万人次。城乡低保和居民基础养老金实现全城同标。

九、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015年,全市在宁普通高等学校53所(不含部队院校),在校学生(不含研究生)70.62万人,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的第4位,在宁高校及研究生培养机构在校研究生10.64万人。共有普通中学223所,在校学生21.99万人;共有小学350所,在校学生35.8万人;共有幼儿园828所,在园儿童20.74万人。

卫生事业明显改善 。2015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40个,比2010年末增加129个,年均增长1.1%;各类卫生机构共有病床4.4万张,比2010年增加1.29万张,年均增长7.2%;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35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2万人,分别比2010年末增加1.52、0.50万人,年均分别增长5.6%、5.3%。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 。2015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5个,文化站100个,博物馆56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16处。新命名南京市文化产业基地7个,共创建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19个、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2个;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2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提高到2.8平方米。年末共有规上文化企业1034家。

回首过去的五年,南京经济社会在适应“新常态”中砥砺前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十三五”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京”取得重大新进展的关键时期,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瞄准建设“四个城市”奋斗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大力发展“五型经济”为突破口,立足南京发展阶段新特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拟稿人:杜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