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知本创业”:在变革与挑战中砥砺前行

24.09.2015  08:48

  技术是最好的效益。

  富庶江南,自古以来,这里人才辈出,工商繁荣,建起一方鱼米之乡。新时代下,“江苏精神”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江苏对“创业”的拥抱方式走在全国前列。

  9月12日—16日,“发现双创之星”大型系列活动走进江苏。在苏锡常,“新苏南模式”方兴未艾,“知本”成为创业创新的关键引擎,利用新技术将非同凡响的创意转变为现实产品的“江苏制造”,正在国际经济中唱出越来越强烈的时代音符,这一股生机,也在变革与挑战中不断通力合作,砥砺前行。

  “知本”落户 政府先迈出“主动的一步

  2010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周志颖的“梦想人”科技已在新加坡初露头角,接受国家“千人计划”的邀请,他决定将增强现实的互联网技术研究和应用带回国内创业。同年7月,清华大学博士生邵金华和他的两个大学舍友走出了校门,正琢磨着怎样用校园内学到的生物医学知识,开发出一款可以“完美”检测肝硬化的仪器。

  “一个海归博士,带着技术,看上去是有光环,但一个人怎么才能把摊子铺开呢?”周志颖坦言自己当初的困惑。他考察了多个城市的经济状况,最后选定GDP走在全国前列的苏州。令他喜出望外的是,落户工业园区以后,政府主动来支持,不仅引导“梦想人”往新兴服务业上发展,还先后注入一千万的资金助力公司起步。

  如今,“梦想人”增强现实的技术借力“互联网+”的东风,以教育技术为载体,融合现实与虚拟世界从而产生的新的可视化环境与手机APP结合,打造出教育展示新模式,并申请了美国专利。

  “来自政府的支持是持续性的,从资金,到方向,现在他们更关心我的用人。”周志颖介绍,目前,他已经拥有自我融资的能力,而自己及核心员工依然享受着住宿和津贴的待遇,“他们很清楚,技术人才‘梦想人’生存的动力。

  而在无锡太湖国际科技院内的海斯凯尔企业的成长是一个现实版“中国合伙人”的创业故事。三个80后清华男博士和一个70后营销女精英怀着“技术创业”的梦想走到了一起。但公司如何起步,当年只会做研究的团队带头人邵金华还是一头雾水。

  “我是被无锡市出台的‘530’计划吸引来的。”作为创客,海斯凯尔获得了政府给予的位于科技园内的工作场地,而团队成员也拥有了一处百平米的公寓。3年免费的租金政策,让大家伙放宽了心。

  由于研究需要投入时间成本,创业之初盈利并不显著,邵金华每个月只能给自己发出两三千的生活费。到第三年年底,公司账目上只有100万,而其中的60万,由无锡市提供的资金支持。“当时这笔钱很重要,让步入瓶颈的研究有了转圜的余地。”如今,历经5年发展,邵金华团队已经带着他们的科研成果:全球首台影响引导的无创肝纤维化诊断系统FibroTouch打入国际。这台检测系统在临床推广后,走入了众多医院,并惠及百万人体验无创肝纤维化诊断,销售总额超7千万元。

  江苏省副省长徐南平介绍,十二五以来,江苏将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定位基础战略,加大科技创新,产业从大而全做到强而优。目前,省内人才总量超1000万人,高科技产业产值超过5.7万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多地兴起“筑巢引凤”的引才计划,集聚和用好人才。一系列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组成创新创业孵化服务链条,政府主动帮扶、引导,以新模式汇聚经济发展新动能,为知本创业搭建平台,提供驱动能量。

  挑战并存 他们是国际格局里的“闯入者

  就在FibroTouch向国际医疗器械进军时,邵金华也“”来了法国Echosens公司的诉讼。

  原来,Echosens公司2003年率先推出了全球首台肝病无创定量诊断设备FibroScan,截至去年底,FibroScan在国内装机量达300台。当售价更为低廉的海斯凯尔壮大起来后,市场的天平也发生了变化。随后,法国Echosens公司以侵权为由状告了邵金华和他的团队。

  “开始我们觉得起诉无所谓,但后来福瑞开始给国内20多家医院发律师函,这大大地影响了海斯凯尔的业务。”邵金华说,海斯凯尔觉得应该借助司法途径保护自己的权益,因此在2014年12月底向上海法院起诉,要求对方赔偿3600万元。

  “越来越多的国内产品分割了国际市场份额,相应的,诉讼打压就成为了一种商业竞争策略。但国内的创业公司往往缺乏如何应对国外竞争公司恶意诉讼的经验。”这一次与法国公司的交手,让邵金华感慨提前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公证的必要性。

  比起法国公司的体量,海斯凯尔仅是一家创业公司,即便海斯凯尔的产品比之有诸多优势。“科技型企业在创业初期,就需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更需要重视提前布局,在产品走出去前,需要做全球知识产权布局,这方面需要加强学习和培训。也希望资金和法律的支持,帮助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企业走出去。

  在国际竞争中,常州市中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步伐迈得更为不易。

  中简科技承担着科技部“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高性能碳纤维重点项目,历经两年半的测试,其生产的T700级纤维产品终于走向市场其质量与性能,不仅是国内第一,也是国内唯一。

  提起这两年半的测试期,总经理杨永岗用了“煎熬”来形容:所有科研人员全月无休连轴转,寒冬腊月,全员在户外冻着双手清洗管道,为了能紧盯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回家也成了奢侈,车间里甚至摆放了一张张简易床。

  为什么一定要做碳纤维?杨永岗称,这是是碳纤维材料三代研究人传承下的中国梦。碳纤维,作为“未来材料革命的梦幻材料”,是发展国防军工与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物资,落后的技术将限制国防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发展。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日本等就集中力量研发碳纤维材料,并严格控制对中国的出口。大量的依赖进口,让国内军防民用工业的相关研究进入了被动。

  中简科技的成果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内受制于人的局面,但中简人也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全球碳纤维核心技术被牢牢掌控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以美日为首的发达国家始终保持着对中国碳纤维行业严格的技术封锁。另外,国外碳纤维行业领先企业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本土碳纤维企业的压力大增。在中国加大对碳纤维行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下,杨永岗等“碳梦人”正不遗余力地奋起直追,但在较大的技术差距下,国产碳纤维的突围之路仍然充满挑战。

  兼济之力 “知本”能量孵化创业奇迹

  从清华大学的老师,到中国最早的企业孵化器奠基人,成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的领军人物,冯冠平自己都笑称“人生跨度有点大”。

  在常州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我们见到了今年69岁的冯冠平。创业20年,这位老人亲手创办的企业达到100家,孵化的企业超过1000家,其中上市企业20多家。从早期创办单个企业,到现在以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形式加快新技术的转化,他打造了千亿量级新兴战略产业集群。

  如今,他正在常州致力于石墨烯的宏亮制备。被称为“黑金子”的石墨烯,20万片薄膜叠加到一起,也只有一根头发丝厚,硬度却是钢铁的200倍,比钻石更坚硬。自2010年石墨烯因为诺贝尔轰动世界,冯冠平便认定这是材料界引起革命性改变的“超级材料”,他在美国说服一帮石墨烯研究的富哦及顶尖华人专家回国,以种子基金的方式投资这些团队,开始在国内布局石墨烯的产业发展。

  如今,他促成常州建设了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和石墨烯科技产业园,围绕石墨烯,现在已成功孵化培育了40多家企业,使得江苏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石墨烯薄膜和粉体量大基础性原料的布局和产业化,将石墨烯为引领的先进碳材料打造成常州名片。

  aika科技创始人陈利军看到了石墨烯应用的巨大商机,成了冯冠平在石墨烯细分领域应用化中的的“门徒”之一。在沟通中,aika产品团队阐述了 “用高科技的石墨烯新材料跟智能硬件结合并和大数据未来的物联网挂接”的产品应用构想,冯冠平当即决定aika参与到石墨烯领域的联合开发及多个领域的独家营销。新公司也成为冯教授亲手创办的第102家公司。

  9月22日,以“走进烯时代”为主题的石墨烯生活应用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发布会上展示了由aika运营操作的“石墨烯护腰京东众筹”项目。这是第一款石墨烯应用产品,也是第一个在人民大会堂启动的众筹项目。 “未来石墨烯的发展不可限量,除了已现端倪的智能穿戴革命,在太阳能、环保、军工、制造等领域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促进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非常适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冯冠平介绍到。

  “将知识转化为产业,让科技为创业插上双翼,让更多人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生活便利,是我的夙愿。”对于媒体给自己“知本家”的评论,冯冠平乐得接受。他正带领着他的弟子们,用知识改变周边世界,也始终坚守创业之初的那份使命感。“最后,我觉得冯冠平还是太少了,知识应该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投身市场。应该有更多像我这样胆子大的人,创业的链条才会绵延不断。”这位老人自信地总结道。

编辑: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