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南通假肢站这一家子

09.09.2016  22:04

      有这样一个地方,总是让走进去的人感受到如沐春风的温暖;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勤奋、实干、热情、贴心,把自己的年华都倾注于残疾人康复事业。这个地方,就是南通市假肢修配站;他们,就是假肢站的工作人员,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职工队伍,他们是伤残军人最亲密的朋友,是肢残患者最给力的支撑。

      江苏省南通市假肢站成立于1959年,每年要为全市近万名残疾军人上门配置、维修康复器具,为有需要的伤残军人安装或修理假肢,被誉为“伤残军人康复之家”。50多年来,尽管工作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为革命伤残军人服务的脚步从未停歇,爱心行程达40余万公里。很多伤残军人生活在农村,没有精力和常识去护理残肢,造成关节挛缩、肢体变形,给后续假肢安装带来不少障碍。对这部分患者,康复师张楠可谓绞尽脑汁。她竭尽所能,因人而异地制订详尽的康复训练计划,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动作要领。“脚跟先落地,好,重心跟上。”一个最简单的迈步动作,张楠每天会反反复复讲解几十遍,从不嫌枯燥和麻烦,有的患者练得都没耐心了,她就循循开导:“我们就好比刚学步的婴儿,需要在大脑中重建行走意识,反复训练的过程必不可少,可急不得啊。”有的患者有残肢病,她柔和又老练地进行理疗按摩,有的患者残肢上不断地渗水流脓,她细心地清洗消毒敷药。       

      康复师戴佳在身怀六甲时,仍旧一天十几次屈身下蹲为患者打绷带、护理残肢、穿戴假肢,患者们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连番叮嘱她多休息少劳作,别动了胎气,可她却笑着说:“我会小心照料好自己,但更要照料好大家呀,这是我分内的事儿。”

      扶残帮困是社会美德,“真情假肢、爱心支撑”更是假肢站工作人员一贯遵循的宗旨,对待革命伤残军人如此,对待其他各类社会伤残人士同样如此。

      一对湖南籍叔侄俩在南通某建筑工地打工,高墙倒塌的一刹那,他们不幸双双被砸成截瘫。在假肢站安装截瘫支具康复过程中,工地老板请了护工照料他俩,可不到一个月,老板就撂下叔侄俩不管不问了。面对失去自理能力、一下子茫然失措的两个大男人,后勤组的老丁和小马二话没说,承担起24小时照料他们饮食起居的工作,给他们打水洗脸穿脱衣裤,清理更换尿袋,还要徒手为他们排大便。叔侄俩心存歉疚,不愿给站里增添麻烦,可老丁和小马都笑呵呵地说:“你们就安安心心住着,只要有一天在站里康复训练,这儿就是你们的家,当我们是自家兄弟就成。”一个月后,叔侄俩康复出院。叔叔坐在轮椅上,依依不舍地拉着老丁和小马的手说:“我下身没知觉,不能给大家跪下谢恩,就给你们鞠个躬吧。南通是我们的第二故乡,你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2010年3月,年仅3岁的陈睿熙遭遇车祸,导致左小腿截肢,右小腿也严重受伤,经过4次手术方才保住。媒体报道此事后,假肢站负责人第一时间赶去医院,了解需求,免费提供帮助。在测量取型时,由于车祸产生的心理恐惧一时难以消除,小睿熙说什么也不让解开扎起来的右裤脚管。安装部的制作师们耐心陪她聊天、做小游戏,慢慢地,小睿熙和师傅们亲近了,终于愿意配合。可随之而来的却是个大难题,国内生产线上能够生产的最小假肢脚板以及相关配件,也只能供六七岁大小的孩子用。没有合适模板成为一个大难题。安装部立即展开技术攻关研究,决定手工打造出一只全国最小的假肢。制作一只普通假肢一般只要五六天,但这只小小的假肢,耗费了制作师们整整两个星期。由于制作精良,小睿熙装上假肢后,没有丝毫的不适,在康复师的训练下,很快就又跑又跳了。四年过去了,伴随着身体发育成长,小睿熙完成了四次接受腔更换。“长大后我要做一个像假肢站叔叔阿姨一样助人为乐的人!”如今,即将走进小学校门的小姑娘说起自己的理想,总是这般自豪地昂起头。

      假肢站人虽不多,能量却不小,就是这么一小群人,拧成一股子劲,汇聚在一起迸发出小宇宙的大能量,温暖了每个肢残人脆弱的心,照亮了肢残人前行的路。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