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仍是媒体安身立命之本

21.01.2015  11:54
      编者按 自2001年开始,《新闻记者》杂志每年推出年度虚假新闻评点报告,到2014年已经是第14次。用该编辑部的话来说,在新闻业不可避免地进入急剧变革的时代,决定新闻业命运的除了行业热议的渠道、用户、数据、模式等之外,新闻本身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攸关新闻业权威的质量、标准、价值仍是新闻业在日益变幻的媒介环境下安身立命之所在。本版特将报告摘编汇总呈现,直面虚假为的是敲响警钟,让新闻工作者时时刻刻绷紧脑子里的真实那条线。

      与2013年相比,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有影响力的虚假新闻案例似乎并不那么突出,但总体数量依然不少。总的来看,2014年度的虚假新闻呈现出几个特点:虚假新闻案例出现碎片化的态势,具有影响力的案例较少;虚假新闻的存活期较短,往往很快就被发现和揭露;互联网环境下的虚假新闻呈现出高度的媒体融合特征。

      重大事件现短板

      案例:马航MH370航班失踪事件

      【回放】2014年3月8日起,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发生后,由于权威信息源缺位,从中央媒体到各地媒体信息乱飞,让人莫衷一是。比如“越南搜救人员发现失联客机信号”信息后经证实,越南媒体所报道的信号发现位置是飞机失去联络前的最后位置。

      【点评】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很难避免各种虚假信息的传播。而当媒体参与其中大肆传播的时候,各种信息更是真假难辨。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类型的事件在报道的初期往往伴随着大量的错误信息,而在此后的连续报道中不断得到修正和更新,这一行业现实或将促使我们更新对虚假新闻的惯常理解。

      媒体不察受欺骗

      案例:郭美美澳门欠2.6亿元赌债

      【回放】2014年4月8日,国内部分纸媒以及权威媒体网站,以“网传”为依据,转发了香港媒体的报道,指郭美美由前年起拖欠2.6亿元款项至今还没有清还,更透露有人称会有老板替她还钱,可惜债主至今未收到还款。8月4日央视新闻频道《起底“网络红人”郭美美》,指出“郭美美澳门欠2.6亿赌债”是炒作。警方查明,这纯粹是一条虚假新闻。

      【点评】在每次网络炒作中,都不乏大量媒体的主动参与,甘于成为将郭美美“制造”为网络名人过程中的推波助澜者,可鄙、可悲乎!

      阴差阳错陷被动

      案例:京畿地沟油黑色产业链

      【回放】2014年5月14日,某国家级新闻网站重磅推出《地沟油去哪儿了?起底京畿地沟油黑色产业链》系列报道。报道称记者发现运有疑似地沟油的油罐车最后进入了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的厂区,其所属的益海嘉里旗下拥有“金龙鱼”等食用油品牌。其实这是记者将“嘉里油脂化学(天津)工业有限公司”误认为是隔壁的“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处理废弃油脂是前者的正常业务。

      【点评】从报道来看,搞清楚两家公司的业务范围似乎并不是件困难的事儿。这个案例又一次提醒我们,对于新闻事实的查证核准何等重要,做好了才能既不致伤及无辜,也能保护媒体自身。

      适得其反伤诚信

      案例:孤儿杨六斤的励志故事

      【回放】2014年5月23日,广西某电视频道公益节目《第一书记》播出了励志孩子杨六斤的故事。6月27日,《南方都市报》刊发记者实地探访广西后的报道《杨六斤身世堪怜 但并非节目中那般孤苦无助》,指出了这个节目中的3个不实之处。

      【点评】该电视频道总监表示,记者之所以说“杨六斤独居5年”,是因为记者想帮助他,让大家更多地同情他,挖掘不够深入从而造成了失实。除了主观上的考虑,电视节目的一些工作常规也在其中推波助澜,比如电视拍摄了杨六斤吃野菜、捕鱼的画面,还原以前的生活,试图用有限的时间高浓度表达孩子的吃苦耐劳、励志向上。电视台方面认为,这是电视拍摄的基本方法,并不是“摆拍”“演戏”。但正如有网友指出的,记者做出夸大报道虽是出于好意,但这种好意却触碰了新闻报道和慈善诚信两条底线。

      张冠李戴闹笑话

      案例:碰瓷男惨遭女司机径直碾轧事件

      【回放】2014年7月22日,某报用半版的篇幅报道《女司机遇碰瓷男开车轧了过去……》,报道称:一段名为“碰瓷男惨遭女司机径直碾轧”的视频在网上热传。经查证,“碰瓷男遭碾轧”发生在韩国,视频最初来源于英国的一家视频网站。

      【点评】这是当下不少媒体惯用的一种操作手法,选题的线索来自互联网,记者不做任何的采访,且故意省略5个W,仅搜集一些网友的评论,一篇稿件就炮制出来了。其实记者只要认真地看下视频就能看出不少端倪来,至少不会发生把国外的事当作国内新闻的低级错误。

      打假失实反被打

      案例:浑水泡面事件

      【回放】2014年8月4日下午,正在云南昭通地震灾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者发回一条报道称震中龙头山镇的龙全中学食品匮乏,救援人员只能用浑水泡面做饭。8月5日深夜,某报网站宣布该报记者5日就此向前方救灾部队求证时得知这是一则假新闻。8月6日上午9点许,该报网站相关负责人发布道歉声明,承认“浑水泡面”事件确有发生:部队确实吃了浑水泡面,后勤是当地组织的,不是部队做的饭,浑水是自来水,放了消毒药片。

      【点评】这是2014年度最具戏剧性的一起假新闻事件。这条“打假”新闻操作中的瑕疵一目了然。但更值得探究的是其打假的动机,抗震救灾中的“政治正确”似乎要更重要,以至于出现采访中的疏漏,并在报道中出现“请后方不要误信这种别有用心的图片,以免伤害救灾部队的士气”这样的说法。这恐怕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报道失当惹风波

      案例:湘潭县妇幼保健院产妇死亡事件

      【回放】2014年8月12日,湖南一家新闻网站发布一则关于“湘潭产妇手术台上死亡”的报道,报道称,家属认为“她是非正常死亡,医院存在很大责任,如果发现及时不至于死亡,也不至于隐瞒我们这么久”。随后湘潭县官方微博通报此事称,胎儿初步诊断为“羊水栓塞”可能,院方立即启动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市、县有关专家主持抢救,但因羊水栓塞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经全力抢救无效于21点30分死亡。家属冲进手术室时,医护人员正在休息室,并非“全体失踪”。

      【点评】这起事件在事实尚未搞清楚的情况下,媒体急于给事件定性,单方采信病患一方的说法,当事另一方的声音缺席,报道失去平衡和客观。而且,在行文中一些带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词汇被频频使用,如“含泪”“惨死”等,意指医院冷血不作为,漠视患者的生命,容易产生不当暗示和联想,而对于造成这起孕妇死亡事件的真正原因“羊水栓塞”却被屏蔽被忽略。当然,不是说医院一方就没有责任,作为媒体,所需要的是客观、全面地呈现事件的过程,事件如何定性则是相关专业部门的工作。

      视频素材遭误读

      案例:上海地铁老外晕倒乘客无一相助

      【回放】2014年8月20日,上海一家报纸刊发报道《上海地铁披露2起乘客盲目惊慌典型案例 老外晕倒,全车厢人跑光》。后来上海地铁方证实,乘客当时慌乱是因情况突然,反应不及,但当列车进站后,跑出车厢的乘客立即寻求站务员帮助,站务员也及时上车救助外籍乘客。

      【点评】这几年视频、图片引发的虚假新闻频频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们对视频或图片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解读。对这起发生在上海地铁车厢内的事件来说,外籍乘客晕倒众人相助也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比起最初报道中呈现的角度而言,后者更有想象的空间,于是便常有这样的问题。

      无良公司乱炒作

      案例:“95后”女网友用身体换旅行

      【回放】2014年10月23日,某报用一个整版刊载了一条新闻:《95后女子“用身体换全国游” 每到一地征临时男友》。当日,微博账号“@传媒大观察”发布微博称已经初步证实这依然为某社交软件涉嫌色情营销进行假新闻炒作。10月28日,“身体换旅行”报道中提到的“友加”软件被国家网信办以“涉嫌传播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对其采取暂停接入服务措施,责令整改,并通知主要应用商店下架该软件。

      【点评】被无良公司利用的这家传统媒体,制造了一条地地道道的既虚假又低俗的新闻。报道刊发后,一些知名的新闻网站也纷纷跟进,对这条假新闻的传播作出了“贡献”。这些不辨真伪、不遗余力地参与传播假新闻的媒体也应该想想,即使这是一则真实的新闻,报纸和网站想要表达怎样的价值观呢?

      理解偏差闹乌龙

      案例:中国“落榜”世界空气最差20城

      【回放】2014年10月28日,某新闻网站刊发《中国城市“退出”世界空气最差20城之列》。10月29日,网络开始辟谣。知情人士指出,世卫组织并没有搞过“世界空气最差20城排名”。

      【点评】中国的环境质量多年来一直遭人诟病,每到雾霾发作的时候,各种段子便在网上流传,这反映了国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媒体也开始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报道题材。应该说,这篇《中国城市“退出”世界空气最差20城之列》抓住了社会关切的新闻点,但由于记者对相关数据的使用不够谨慎,导致传播了一条错误的信息,有违事实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