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银杏产业如何“过冬”

03.02.2015  17:26

   价格连降、市场低迷,记者记录银杏经纪人马骏的一天——

  中国江苏网2月3日讯 一个产业风光不再,也让以这个产业为生的人,不再风光。

  冬日里起个大早,记者来到泰兴市宣堡镇,拜访这里曾首屈一指的银杏经纪人马骏。在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了20多年,老马熟知银杏从产到销的每个环节,也经历了银杏产业由盛及衰的跌宕起伏。记录他的一天,恰能感知和追问银杏产业最冷的“冬天”。

   银杏价格一跌再跌

   银杏树从摇钱树变为赔钱货

  9点还未出门,马骏比年轻时懒了不少。

  “冷得扎实!”见面寒暄,话里透着和阳光不搭调的寒意。

  家中的陈设透着以往的殷实,未及参观,记者就被马骏领到了离家不远的一片林子,这里种着几十棵银杏树。

  “当年我就是冲着这些树嫁进来的。”马骏的妻子贾桂萍说,这些树曾是财富的象征,数着银杏树找姑爷是泰兴人的传统。1996年那会儿,银杏果卖到每斤三五十元,一棵老树能打1000多斤,算下来就是两三万。

  马骏告诉记者,2002年之后,银杏价格坐上了过山车,去年已降到了每斤1.5元,今年的收购价更是只剩下可怜的四五毛钱一斤。站在林中,马骏背身点了根烟,脚下踩着自然掉落后烂在地上的银杏果。

  “连咱收银杏的都不打了,镇上普通人家就更不用说了。”贾桂萍说。

  贾桂萍算了笔账:邻居家的儿子平时在浙江打工,月薪4000多元,请假回来打银杏路费往返就要200多元,如果请三个人帮工,一天一人还要付100元的工钱。收摘后再脱皮清洗还得3天时间,算上误工费一共要损失2000多元。可按照当下的价钱,银杏全卖了也许都抵不上损失的零头。

  昔日的摇钱树,如今却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由于影响环境卫生,造成“二次污染”,烂了一地的银杏反倒成了乡镇保洁员们的一块心病。

   贩卖银杏一斤只赚2到3分钱

   200多个经纪人只剩十几个

  紧挨着镇政府的泰兴银杏市场,是马骏每天上午必去的地方。

  “过去是忙得欢,现在是点个卯。看到很多老朋友纷纷转行,自己也不淡定了。”马骏坦言,市场里的同行越来越少,过去最多时有200多个经纪人,其中还有很多外地客商,如今只剩下十几个。

  马骏告诉记者,目前在市场上收购的银杏基本上都销往广东、广西一带,银杏在南方市场的售价能达到每斤2.5至3元,但由于银杏南下还要花费每吨500元左右的运费,经纪人实际一斤银杏只能赚2到3分钱。一斤能赚到5分钱的经纪人,是行内公认的高人。

  “前年在冷库里屯了些货,本想着去年价钱兴许会涨,如今看来亏15万算是好的。”马骏向记者倒着苦水,为了商量今年的租金,老马找到了市场负责人肖志旺。

  老马的日子过得紧巴,老肖的日子也不好过。“市场2002年9月建成,拥有500多个摊位,可目前正常营业的银杏交易摊位不足20个。”肖志旺一脸无奈。去年,市场的账目上头一次出现了亏损,老肖的办公桌上是供电公司一大早送来的电费催缴单。

  “银杏树实在是太多了!”在肖志旺看来,产能盲目扩张导致的供求关系逆转,是造成近年来银杏产业持续低迷的根本原因。

  1996年到2000年,泰兴的银杏果产量每年只有4000吨,如今已达到1.5万吨。

  经历了银杏产业的鼎盛期之后,当地不少农户都扩大了银杏树的种植规模。一些外地客商也看到了银杏苗木产业的商机,2002年来自山东等地的大批银杏苗木涌入泰兴等地,导致了银杏树数目和银杏产量井喷式增长。此外,由于银杏自身特性,很少有病虫害侵袭,高产成为常态。

  “银杏树过去有‘公孙树’之称,即爷爷辈种的树,到孙子辈才能吃到果。可现在嫁接技术普及了,以往15年才挂果的银杏树,经由嫁接后7到8年就能挂果,这也就不难解释银杏价格为何在2002年左右开始走下坡路了。”肖志旺说。

   银杏保健价值及食用方法知晓率不高

   要研发新品还要加强科普

  午饭过后,马骏带记者参观了位于该镇的一处生产车间。除了做经纪人,马骏还是泰兴市三友银杏公司的老板。去年,老马贷款300万办起了这家烘干银杏树叶提取黄酮的工厂,干了20多年银杏经纪人,他决定转型碰碰运气。

  “可别不信,我们收购银杏树叶的价格是每斤8毛钱,是银杏果的两倍。”说到这儿,马骏脸上突然来了精神,久违的笑容爬上眉梢。

  老马告诉记者,加工银杏叶可比收银杏挣钱容易多了,只可惜转型转晚了,少赚了几年钱。当然,老马的工厂也不是没有烦心事儿,一方面他想扩大产能,另一方面银行的贷款门槛却又高了点。

  就整个银杏产业而言,深加工处理能力严重不足,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相比1.5万吨的银杏总产量,泰兴银杏深加工企业每年的银杏加工量不足4000吨,深加工的消化能力严重不足。”泰州市林业技术指导站副站长叶军介绍,尽管泰兴拥有银杏加工企业10多家,40多个深加工品种,但大多数企业仍是作坊式经营、规模较小、带动能力较弱。

  “银杏深加工不温不火,打根儿上还得归咎于市场消费需求持续低迷。”叶军坦言,这几年银杏产量大增,但银杏及其制品在日本等国际市场的需求并未水涨船高。在国内,许多旅居外地的泰兴籍人士返乡时都喜欢把银杏作为特产送朋友,但就整个市场大环境而言,银杏的保健价值尚未被消费者真正了解。由于银杏果实微毒、不宜一次性多食,一些消费者干脆持“不会吃不如不吃”的态度。

  就在一个月前,泰兴市华尔康药业、延令食品公司等银杏加工企业刚刚接待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是上海《科普新说》栏目的摄制组。该栏目由上海科普基金会和中国数字电视读书频道联手打造,是一档国内首创的以科普为主要内容的讲坛节目,将向全国观众重新“科普”银杏的药用价值、食用方法以及泰兴市银杏加工的整体实力和科技含量。

  “让消费者会吃银杏、敢吃银杏,利用宣传推介拉动新需求,挖掘新受众,成为泰兴银杏产业破冰的关键。”在叶军看来,目前对银杏进行二次科普不仅“正当时”,而且“很必要”。要让大家知道银杏是好东西,知道银杏该怎么吃,在此基础上推广银杏茶、银杏酒、银杏油、银杏胶囊等高科技产品。

  “银杏产业由冷及热的复苏,也离不开深加工产业由粗到精的转型。”叶军表示,除了企业自身努力,政府相关扶持政策也要配套到位。具体操作可在市场运作、科技支撑、品牌整合、产品研发等几个关键节点有的放矢,提高针对性和实用性。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