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东埠人发羊财

21.02.2015  18:48

  靖江襟江近海,土肥水美,一直以来农户就有养羊的传统。特别是2000年前后的农业结构调整,更推动了本地山羊养殖业的发展。位于靖江东部的西来、斜桥等地,凭借得天独厚的沿江优势和具有山羊宰杀、交易传统等条件,成为靖江发羊财的“领头羊”。一二十年来,这里的山羊养殖业从千家万户散养向规模舍饲转变,并衍生出了羊肉、羊皮深加工等产业。近年来,不仅靖江东部地区的羊肉源源不断地端上餐桌,羊肉系列休闲食品也走出国门大发“洋财”。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脉络,看东埠人民如何做大山羊产业。

 

  

  1997年 西来山羊市场交易火爆

  

  西来镇山羊交易市场首期扩建工程竣工投入使用,仅1997年11月、12月就成交山羊15万只、外贸山羊皮30万张、羊肉300多吨,成交2000多万元。

  

  西来镇地处靖江、如皋、泰兴三市交界之地,周边各市山羊货源丰富。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西来兽医站主办的山羊交易市场交易就十分活跃。但由于场地较小没有形成大规模。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发展周边贸易经济,西来镇多方筹措资金建造标准羊栏20间和客户住房8间,搭建天棚17间,可同时向客户提供60个屠宰摊位,水电等配套设施齐全,使山羊交易市场成为贸加销一条龙服务的交易场所。

  

  市场投入使用后,吸引了大江南北贩卖山羊和收购山羊的客户。每天山羊上市量达1200多只,还上市大宗羊皮、羊肉等,场内自由交易红红火火。山羊商贩来自如、泰、靖和姜堰、大丰、海安、海门、盐城、泗阳等10多个市县,收购客户大都来自广东、浙江、上海和苏锡常、宁镇扬等地。敦义乡缪家村和西来镇见龙村是远近有名的山羊屠宰大户聚集地,这两个村有150多户农民参与贩卖、屠宰山羊,其羊皮和羊肉大部分通过交易市场销往外地。

  

  1998年 靖江首家羊皮加工企业诞生

  

  1998年9月,靖江首家羊皮加工企业华义皮革有限公司正式建成投产,该企业年加工羊皮的能力达60万张。该公司是由敦义乡缪家村三个村民和乡政府共同投资兴办的股份制企业。其中,三个村民筹资100多万元控股60%,乡政府以江边一闲置十多年的厂房、土地作价控股40%。

  

  缪家村村民宰羊已有100多年历史,该村100多家农户每年宰杀山羊30万只左右。羊肉好卖,然而羊皮的销售常成为宰杀户们头疼的一件事。早在1996年,乡里就有筹建羊皮加工企业的打算。1998年11月19日,华义皮革有限公司将价值120万元的3300张山羊皮加工品兰板革装入集装箱运往意大利,这是华义公司出口的第一批产品。

 

  

  1999年 农民朱章其办起羊肉食品厂

  

  1999年10月18日,在一阵鞭炮与欢笑声中,敦义乡缪家村羊肉加工专业户朱章其投资200万元创办的骥洋食品厂挂牌成立。

  

  朱章其从事羊肉加工已有多年,然而农民固有的小农意识使他始终未能让羊肉香飘出靖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广大农民的传统观念渐渐改变,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朱章其脑海中形成。1998年,朱章其购买设备加工真空包装羊肉,结果一炮打响,一下销掉20多吨。出乎意料的成功令这位憨厚的农民兴奋不已,他知道进行一场羊肉生产革命的时候到来了。他首先为自己的羊肉制品注册了“骥洋”牌商标,并租下村里一块5.3亩的闲置土地,在那里建起厂房和冷库,并添置了一系列设备。同时,朱章其又进一步扩大羊肉产品的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他请来无锡轻工大学食品工程教研室主任夏文水教授担任技术顾问,并从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到12个商品条形码,当年就能加工山羊15万只。

  

  骥洋食品厂的成立使靖江初具雏形的山羊产业链又向前延伸一大步,对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1999年 东片农民利用长江滩涂放养

  

  随着靖江百里江堤硬质化,沿江地区防洪安全有了保障,堤外滩涂和堤内背水坡、青坎都有待深度开发。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镇村政府和农民都意识到,多草的滩涂是喂养食草动物的理想之地。

  

  敦义乡丹华村四五家农户滩涂放羊富了口袋,该村李木帮在滩涂上喂养了120多只山羊,年收入万余元。西来镇重点开发70余亩滩涂,饲养个体大、肉鲜嫩的波尔山羊。

 

  

  2001年 种牧草成了新兴产业

  

  2001年,西来镇存栏山羊4.4万只,规模养殖户87个。敦义村还建起了山羊良种繁殖场,引进了一对纯种波尔山羊。镇水利站利用江堤土地新建羊舍养山羊。因为养羊上规模,种牧草成了西来镇部分村的新兴产业。而斜桥镇在黄普村段江堤种了1000多米黑麦草,这恰好是千余只山羊一年的“口粮”,最多一家农户养了百余只山羊。

  

  2003年 山羊协会联结企业与农户

  

  2003年,西来山羊协会在龙头企业骥洋食品厂、华义皮革公司的带动下,先后建成了西来山羊交易市场、骥洋种羊场、山羊生产基地和重点生产区域。山羊协会每年向农民提供优质苗羊2000多只,联结山羊养殖户60多个,年交易山羊近20万只,企业深加工产值达7000万元。

 

  

  2005年 山羊协会跻身国家“星火”计划

  

  2005年,西来山羊协会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星火计划农村专业技术示范协会。该协会会员单位的实施项目可优先列入国家星火计划,优先取得贷款贴息等国家政策的支持。据了解,江苏省通过此次认定的协会有9家。

  

  西来山羊协会2001年成立后,坚持走产业化发展路子,形成山羊饲养、宰杀、加工、销售的产业链。2004年2月,山羊协会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百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2008年 骥洋羊肉成功打入奥运会

  

  2008年,骥洋羊肉成功打入北京奥运会,这无疑是骥洋产品实力的最好证明。泰州市农委、质监局、工商局等部门联合对奥运期间进京销售的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查,农产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档案记录情况,农业投入品、原料、添加剂使用情况等都是必查内容。骥洋顺利通过检查,成为靖江仅有的两家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之一。

 

  

  2008年,骥洋通过网络销售的产品日均销售额超过一万元,而且淘宝网、阿里巴巴等多家专业购物网站找上门来,洽谈骥洋食品的推广、代理事宜。网络销售还带来了其他商机,上海市百味林、台尚、贪吃小站等知名食品企业通过网络了解骥洋公司产品后,主动上门寻求合作,指定骥洋公司作为代加工企业,预计合作项目总量在300万元以上。

  

  2009年 西来筹建山羊交易中心

  

  西来镇善做“羊文章”,从小作坊式加工起步,发展到规模加工,并探索向山羊深加工迈进。全镇形成了饲养、屠宰、加工一条龙产业链,山羊产业在西来镇经济总量中的贡献份额达到10%左右,年销售2亿元。到2008年底,该镇山羊年饲养存栏量达到12万只,山羊深加工企业发展到19家,其中羊肉深加工企业18家,羊皮深加工企业1家,骥洋食品厂和新概念制革厂被列为泰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筹建山羊交易中心,是为了解决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西来镇所有深加工企业每年需要的山羊量是250万只左右,但本地山羊供应量只能达到25万只左右,大量的商品羊依靠从外地收购。这样一来,企业纷纷抢购山羊,高价购买,运营成本也迅速增加,恶性循环制约了山羊产业的发展。

 

  

  2011年 深加工拉升山羊产业规模

  

  2011年,靖江山羊产业的整体规模在3亿元左右,除了养殖环节,靖江人一年吃掉2亿元的羊肉,羊肉深加工每年销售额达4000万元。

  

  随着羊肉深加工能力的不断提高,作为东片乃至靖江羊肉加工龙头企业,骥洋的贡献份额越来越大。骥洋深加工产品包括羊肉粒、真空包装的羊肉、羊蹄、羊耳、羊肝……“骥洋”成为省著名商标,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国内各大城市。企业负责人朱章其透露,许多人喜欢吃羊肉粉丝汤,骥洋推出新产品,将烹调好的羊汤加工成晶体状,包装后打进各大超市。消费者食用时只要用开水一泡,就能吃上美味羊肉汤。

  

  2014年 羊肉休闲食品走向国际市场

  

  “当时命名‘骥洋’,是因为‘骥’是靖江的简称,‘洋’指的是漂洋过海,寓意是公司立足靖江,发展水平、市场拓展却要瞄准国际一流目标。”江苏骥洋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章其说,骥洋生产的小包装休闲食品,成功走向了日本、阿联酋等国际市场,在国内也打入家乐福、沃尔玛、乐购、世纪联华等大型超市。

  

  羊肉加工企业“半年辛苦半年闲”的生产格局,始终让朱章其放不下心。从2010年起,他决定投产休闲食品,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改变产品单一状况,充分利用企业生产设备。他投资新建20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并申请了多个产品外观设计专利、加工配方专利,成功开发出鸭肫、鱼块、鸭掌、鸭翅、凤爪等15个品种休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