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省市党报环省行 | 记者眼中的“南京巨变”

11.09.2017  09:42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video标签,不是触屏设备吗?

  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发起组织、全省13个设区市党报集团联袂实施的迎接十九大特别策划——“砥砺奋进的五年·看江苏如何践行‘强富美高’——1+13省市党报全媒体环省行”大型新闻行动,继每到一地作实时报道之后,今起将连续用17个整版,对各设区市及全省“强富美高”新成就进行全景式展示——作为此次新闻行动的重头戏,这组报道将在本报和13家设区市党报及所属新媒体同步推出。

  此次1+13省市党报全媒体环省行自7月19日开始,省市党报60余名全媒体记者兵分三路,冒着高温酷暑,对13个设区市进行了循环采访。记者们以饱满的激情,见证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各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新要求,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开启“两聚一高”新征程中取得的喜人成就。记者每到一地,采用全媒体手段在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中国江苏网和13家市报及其新媒体即时推出报道,已刊播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报道400多件。随着今日3版整版报道《新思维、新布局、新产业——省市党报记者眼中的“南京巨变”》的推出,本报迎接十九大新闻宣传将掀起又一波高潮,敬请读者关注。(记者李先昭)

   新思维新布局新产业——省市党报记者眼中的“南京巨变

秦淮河东段河道综合整治初见成效。 南京日报 冯 芃摄

  大江东去,秦淮潋滟;虎踞龙盘,毓秀江南。南京,一座豪放与婉约兼具的历史古都,一座承载华夏千年文明的文化名城,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阔步前行。

  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为工作主线,立足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战略定位,南京市按照省委李强书记建设“两强两高”城市要求,牢固树立“省会”意识、积极展现“省会”作为,加快推进“两聚一高”和“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努力在服务国家、服务全省战略中,开创发展新局面。

   江北新区快速崛起,“四个城市”建设大力推进

  继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站上1万亿元台阶之后,今年以来,南京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实现经济总量、均量、质量“三量齐升”。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88.7亿元,可比价增长8%;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5.2亿元,同口径增长1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5亿元,同比增长15.6%;完成出口1143.8亿元,增长29.5%,全面实现“双过半”。

  南京市市长缪瑞林用“六个新”,全面概括了南京“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城市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发展质量效益得到新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展现新面貌,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建设迈出新步伐,民计民生得到新改善。

  缪瑞林说,当前南京正紧紧围绕省党代会“两聚一高”和市党代会“一个高水平建成、六个显著”奋斗目标,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加快建设首位度高的省会城市、影响力强的特大城市、国际化程度高的历史文化名城、幸福感强的宜居宜业城市,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经济新常态下,南京发展布新局,一个澎湃“新引擎”跃然跳出——国家级江北新区。今年以来江北新区工业经济快速增长,1—6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98.6亿元,同比增长16.9%,高于南京全市7.9个百分点。

  2015年6月27日,国务院批复设立南京江北新区,由此,南京开启跨江发展新时代。两年来,江北新区锁定建设“国家自主创新先导区、长三角现代产业集聚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的战略定位,努力围绕“”字做文章,体制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开发、民生事业等诸多领域亮点纷呈。

科技人员在做实验。苏州日报 倪黎祥摄

  在产业上,江北新区重点发展“4+2”现代产业体系,即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4大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物流、科技服务2大生产性服务业,全力培育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放眼全省全国,找准发展定位。近年来,南京紧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四个城市”建设。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召开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工作座谈会。南京位于扬子江起点,是唯一横跨扬子江南北的城市,其“龙头”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精细化管理,改善百姓生活提升城市品位

江宁美丽乡村谷里。 南京日报 冯 芃摄

  “保护更新老城,开发建设新城”,秦淮区政府大院12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传递出一个信号: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到了新高度。

  如今,漫步在秦淮区政府门前的太平南路,有种“眉清目秀”的感觉:修剪齐整的法国梧桐繁阴翳日;充满浓郁民国风情的建筑格调统一;空中不见一根管线,唯有数根集交通信号、路灯、电子监控于一体的多功能杆……仿佛被“工匠”精心打扮了一番。

  这些变化,是南京开展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的最新成果,是南京运用新思维提升市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直接体现。

  “以前,这里道路坑坑洼洼,雨天积水,管线杂乱。现在改造之后,道路宽敞了,街面清爽了,景观变美了。”南京市建委城市建设处副处长严怀贵说。

  变化是如何产生的?今年2月18日,南京市部署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十项行动计划,具体包括道路综合整治、建筑立面综合整治、沿河环境整治、管线下地改造、绿化景观提升、老旧小区整治、交通秩序整治、城市亮化提升、城市公厕改造等,每一项行动都明确了具体标准。

  炎炎烈日下,站在太平南路,严怀贵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项“系统工程”:一是道路彻底改造,地下管网按现在标准重置,煤气、自来水升级改造,强电、弱电埋入地下。道路按现行主干道标准进行设计。二是推进路灯、交通标志、公安监控等并杆减量、多杆合一。三是立面整治,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尽可能保留民国建筑风貌。四是人行道结合“海绵城市”要求精心改造……

  对于这场城市建设管理的“大会战”,南京有着双重考量。其一,目前南京城镇化率已达到82%,意味着绝大多数常住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十个方面的行动计划,件件关系百姓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其二,南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一块砖、一面墙、一座宅,都可能是“”。因此,无论是打造沿明城墙、沿长江、沿秦淮河、沿历史街巷的生态人文空间,还是推进鼓楼滨江、铁心桥—西善桥、燕子矶等重点片区更新改造,都必须恪守一个“”字。

   裂变”“集聚”,产业转型升级动力“满格

记者体验VR开放平台。镇江日报 谢道韫摄

  清晨,成千上万年轻人,如潮水般涌向软件大道两边近2000家软件企业;傍晚,又潮汐般消失在地铁站。这是中国(南京)软件谷的特有景象。

  目前,软件谷已集聚各类软件企业超1900家,21.4万软件人才,正在用聪明才智为这条长街创造发展奇迹、编写“源代码”。

  在软件谷,有这样一家年轻的企业。今年春节期间,85后“码农”汤祺开发的“美篇”APP手机软件,短短几个月就在苹果商店社交应用榜单上蹿至TOP4,仅次于微信、QQ和微博。这个在华为做了8年研发工作的小伙子,只因不习惯于“朋友圈9张图、微博140个字”的局限,自己开发了一个APP。目前,用户已突破2000万。

  “美篇”的成功,带来两个启示:大企业有“裂变”效应——中国(南京)软件谷盘踞着华为、中兴、润和软件等一批软件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人才荟萃,随便“溢出”一个人才,或许就能成就一个CEO、诞生一家新企业。大城市有人才集聚效应——南京作为全国科教中心,科研机构和人才资源集聚,总量位居全国前列,拥有在校大学生近80万人,“千人计划”人数全国第三。

  人才“孕育”创新沃土,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南京市第十四次党代会谋定产业转型升级大方向:

  ——调高调优、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以建设国际软件名城、中国“互联网+”名城、中国智能制造名城、中国现代服务业名城为抓手,推动南京产业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聚焦重点领域,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建成一批新兴产业集聚区,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产值突破1万亿元……

  ——持续提升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力争2020年软件业务收入突破8000亿元。

  苏州日报记者姚喜新执笔

   保障房,造房犹如“搭积木

南京规划建设千万平方米保障房。 常州日报 陈 暐摄

  不见泥水黄沙满地,未闻搅拌机轰隆作响,没有脚手架和防护网,记者在栖霞区丁家庄保障房建设工地看到,这里不像在造房子,倒似在搭积木。

  据了解,这是全省目前体量最大、楼层最高的建筑工业产业化住宅项目,建造过程中大量使用预制件装配,高效节能,大大减少环境污染,大幅杜绝因施工及工匠水平差异而导致的质量问题。

  在二期27号地块,记者看到,6幢30层高的楼拔地而起,外立面清爽整洁,看不到工人在砌墙、抹灰,甚至看不到混凝土搅拌车,沿工地走一圈,鼻子里未呛到灰,鞋子干干净净。

  南京安居保障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郁露介绍,工地采用装配式建筑,梁、柱、楼板、阳台、楼梯等构件在工厂里预先制造好,运到工地后直接吊装、灌浆,就像堆积木一样一层层堆叠上去。室内装配也一体完成,业主只需购置些家电、家具,拎包即住,整个工程比传统施工提前2个月交付,用工减少约20%,虽然主体施工每平方米成本增加了约120元,但综合计算,与传统施工相差无几。“这些预制件都是节能环保产品,保温隔热,装配过程中干湿、管线分离,安全性大大提高。

  常州日报记者芮伟芬

   老门东,彰显南京文化脉动

小朋友在南京老门东景区内玩耍。 常州日报 陈 暐摄

  青砖灰瓦马头墙,古色古香的牌坊,葱绿的植物爬满斑驳的墙体,走进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便是岁月静好的模样——原来,除了秦淮河、雨花台、明城墙,古都的页码上还留存着烟火气的篇章。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母体”如何从容解答“发展与保护”这道难题?在老门东,记者“遇见”最美南京,也触摸到这座城市的文化脉动。

  老门东位于南京城南核心区,自越国建城(公元前472年)肇始,及至民国初年,始终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繁盛之地。2010年,南京启动对街区的保护工作,已实施保护的门东历史街区,北至剪子巷、南至明城墙、西至“门东长乐渡”、东至双塘园及江宁路,总占地约15万平方米。修复过程中,街区内的1处省保、46处传统老建筑、8处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有灵魂的街区,应该是“活着”的。“逛街、观宅、登城、亲水”八个字,就是激活老门东的密码。历史与现代,在老门东轻轻一握,交相辉映。

  无锡日报全媒体记者单 红

   软件谷,让创新种子都能“发芽

  中国(南京)软件谷,可能是南京平均学历最高的区域。21.4万软件人才用聪明才智为这条长街创造着发展奇迹——南京软件收入占全省四成,而中国(南京)软件谷占南京软件收入四成。外人很难想象,2000年南京首度提出大力发展软件产业时,软件大道两侧还是一片农田与小厂房。

  作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千亿级软件产业基地”,中国(南京)软件谷盘踞着一批中兴、华为、润和软件等响当当的龙头大企业。经过原始积累期,这些企业如今已迈上二次创业的台阶。润和软件副总裁邓玲说,这些年公司在调整战略,用壮士断腕的决心减少利润率太低的外包订单,转而攻克IT金融、智慧能源等中高端业务。公司目前业务收入20多亿元,是中国软件百强企业,未来五年,公司的目标是冲刺世界软件百强。公司英文名字叫HOPERUN,寓意就是“向着希望奔跑”。

  大企业可以撬动一片关联产业,而灵动的小企业,可以让人看到产业未来五年、十年的后劲。带上电脑、水杯,每天到创业大街的黑马(南京)成长孵化基地“”一张桌子上班,是韭菜盒子、泛愉互动等初创团队的工作常态。这个孵化基地有着咖啡馆般的敞开式孵化环境,创业者在此进进出出,常年保持50家左右在孵企业。这是一条不平凡的创业大街,让每一颗种子都有“发芽”的机会。

  南京日报记者张 希

标签:

编辑: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