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减灾委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09.05.2016  10:14

  记者从5月6日召开的省减灾委全体会议上获悉,根据预测,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与1998年极为相似,且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大,今年汛期长江中下游发生流域性洪水的可能性较大。为此,省减灾委提前谋划,要求民政、气象、水利、住建等30个涉灾部门高度重视,克服麻痹思想,防患于未然,做最充分准备。

  科学预警,打赢防救“时间战

  我省滨江临海,水网密布,台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据统计,仅去年全省就遭受风雹、干旱、台风、洪涝等灾害32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85.2亿元。

  民政部要求,遇灾2个小时内就要初步报灾。“赢得防灾减灾主动权,第一步是科学预警。”省民政厅厅长、省减灾委副主任侯学元表示,民政、水利、国土、气象、地震等部门将强化联合会商,第一时间分析和研判趋势,向大众发布及时信息,提前预警,及早预报。目前,涉灾部门已建立救灾应急24小时值班和信息共享制度。省市县三级防汛防旱指挥部成员全部调整到位,自下而上突击检查水利工程。

  科学预警还需“顺风耳、千里眼”。省民政厅副厅长沙维伟介绍,全省五级灾害信息员制度已实现全覆盖,有2.3万灾害信息员队伍,3.2万名村、社区气象信息员。去年,全省共轮训灾害信息员7000多人次。

  灾害信息员第一时间上报图文并茂的灾情,一经上传,从村至民政部,六级共享。

  群测群防,筑牢基层减灾“阵地

  在丰县,新建的永久性避难场所试点设立在县外国语学校和凤凰嗉小区休闲广场,并配备救生设备和紧急生活物资。一旦发生灾害,12小时内群众临时衣、食、住、医等问题将得到基本保障。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办事处下辖的5个社区都制作了避险疏散线路图,示范社区还向居民发放了220套应急逃生装备。

  省住建厅负责人介绍,截至去年底,全省已建成中心应急避难场所71处,固定应急避难场所490处。93%的市县均已完成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公用设施项目抗震设防审查率达100%。今年,我省还将对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进行立法。

  “救灾是非常态,科学防灾才是常态化,立足点应放在社区。”省民政厅救灾处处长毛尚会介绍,省民政厅已从福彩公益金中列支专项建设补助经费2300万元,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29个,主要手段是整合现有资源,减少重复配置,把防灾减灾教育渗透到家庭。

  今年汛期来临之前,减灾委成员单位还将在学校、车站、集镇、商场、医院、社会福利机构等人群密集区,开展抢险、逃生、自救等演练。

  健全体系,备足防救“粮草

  投资1亿多元、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今年将投入使用,集救灾物资储备、减灾卫星工程、救灾指挥平台为一体,也是全省救灾物资储备的核心库。正在建设中的泰州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毗邻火车站、汽车站和机场,交通便捷,辐射面广。除了储备库房外,还预设了直升机停机坪等先进设施。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个高效的防灾减灾体系,离不开充足的物资储备。据悉,全省已建成防灾救灾物资储备库100多个。去年,省级还向各地下发100万元救灾物资代储和维护经费。

  各地更加重视救灾物资储备库的规划建设。记者了解到,目前南通市的救灾物资储备库主体框架已经建成,如东县800平方米的救灾物资储备库投入使用。南京、苏州、淮安、镇江、宿迁均采购更新了一批救灾物资。今后,储备库在多灾易灾地区将实现全覆盖。

  今年汛期来临前,涉灾部门将优先保障抢险救援、应急救助的资金需求,确保能随时投入抗灾救灾第一线。

  此外,我省还提高了紧急转移安置、倒房恢复重建、冬春生活困难补助标准,其中倒房重建补助标准由户均3000元提高到10000元。13个市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全覆盖,受益人群达3000多万人次。各地还在探索救灾捐赠导向机制,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综合减灾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