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我省亲水去处多,水利风景区逾百家

26.02.2016  11:27

编者按:近日,首届江苏省十佳水利风景区评选活动落下帷幕。徐州丁万河水利风景区、溧阳天目湖旅游度假水利风景区、江都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等当选。徐州丁万河、溧阳市天目湖、江都水利枢纽、泰州引江河、淮安市清晏园、徐州市云龙湖、南京市金牛湖、苏州市旺山、宿迁市宿城区古黄河、姜堰市溱湖水利风景区高票当选。两个多月的评选活动中,专题页面点击量百余万次,网络和微信投票数近56万,腾讯网、金陵晚报、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全方位宣传,进一步扩大了江苏水利风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评选结果出炉之际,新华日报记者走进金坛、溧阳两市,对我省水利风景区工作进行了采访报道。

活水绕城来 水秀风光好

在人们的印象中,水利工程往往只能与防洪或灌溉功能联系在一起,其实,以水域或水利工程为依托的水利风景区,如今正越来越多地发挥起生态治理、休闲观光、文化传播等作用。

水土修复 废矿坑变秀丽景

映山入碧水,飞泉赴幽潭”。苏州旺山水利风景区原是采石宕口,自禁止采矿后,这里通过封山育林、修建生态护坡、整治泄洪沟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逐渐呈现出山清水秀的崭新面貌。沿着葡萄长廊步入九龙潭景区,一道山泉自上而下,汇成一泓碧水和九道天然水瀑奇观。这里以绿色为屏,山水贯穿,成为水利工程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依托小流域治理,旺山水利风景区形成了“农林水土融为一体,人水和谐生态平衡”的特色,成为了水土保持和乡村旅游、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水利风景区,清洁的水源、良好的生态,使景区获得了全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区、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荣誉。

省水利厅景区办陈振清主任告诉记者,全省水利风景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95%,各水利风景区通过建设涵养林、人工湿地、生态护坡、滨水生态隔离带等,修复了景区内的水生态环境。

通过水源涵养、清淤疏浚等工程措施,水利风景区的水体自净能力、区域水环境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根据南京大学对全省水利风景区的调查,水利风景区创建之前,仅有一半左右的景区达到三类及以上水质,创建水利风景区后,通过实施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97%的景区都达到了三类水及以上的标准。

景观建设 “龙须沟”成休憩地

徐州丁万河昔日曾是运煤运沙的集散地,是一条污浊的“龙须沟”,2011年,徐州鼓楼区关闭了沿线的小煤码头,对周边污染源进行综合整治,随后启动丁万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对河道进行疏浚,沿线开展绿化,通过水利风景区建设,如今水清流畅、岸绿景美,成了名副其实的景观河。

漫步金坛愚池湾水利风景区,春江水暖,野鸭游弋,河两岸,是用金坛纸刻呈现的当地名景。谁曾想,这里当年遍布污染严重的化工厂、激素厂、塑料厂,河水污浊不堪。通过多年的河道整治、水系沟通、工厂搬迁、退田还湖,愚池湾的生态效益逐步显现,湿地脉络、栖息系统、植被体系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水韵桃花园”。

具有丰富景观资源和文化价值的水利风景区,不仅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悦,还提供各类娱乐活动。徐州云龙湖水利风景区、无锡梅梁湖水利风景区、泰州凤凰河水利风景区……这些不收门票的开放式景区为游客提供了开阔的游憩空间,成为居民亲水乐水、锻炼身体的好去处。

近年来我省在保持水利工程基本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对水利风景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逐步拓展生态、旅游等功能,通过水利风景区窗口彰显地方特色,普及水利知识,弘扬水利文化。”陈振清介绍,我省的水利风景区开发建设注重突出资源特色,通过资源调查和评价确定开发战略,既要保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也要遵照风景旅游的一般规律和审美特色,突出表现水利风景资源的特色和优势。

社会参与 水生态也是生产力

天目湖南山竹海杯“水秀江苏”公益微电影大赛自去年9月启动以来,目前已收到数十部大专院校老师和学生的精彩作品,这也是全国首家水利风景区微电影大赛。“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不仅修复了水生态,改善了水环境,更为民众兴建了‘美丽家园’,提升了幸福指数。”天目湖南山竹海景区负责人李淑香表示,举办本次公益微电影大赛,是为了让更多人热爱自然,走进自然,了解水利,保护水利资源。

溧阳水利局副局长朱振宇介绍,天目湖的前身是沙河水库,建设初衷是为了挡住上游来水,用水发电、灌溉。随着不断发展,逐渐演变成全国著名的旅游景区。为了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天目湖旅游度假水利风景区成立了水源地保护办公室,对旅游项目开发实行严格的审批和监管制度,并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全程跟踪、动态监测。

像这样以水利工程为依托的水利风景区,还利用自身工程功能,缓解了争水矛盾。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为例,在实现了向苏北和山东等地调水、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同时,工程沿线的江都水利枢纽、淮安水利枢纽等水利风景区既为当地工农业生产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扮亮了城市的旅游风貌。

截至目前,全省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已达113家,其中国家级50家,形成了涵盖全省主要江河湖库、重点灌区、水土流失治理区的水利风景区群落,在提升水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传播水文化等方面效益显著,彰显了水利风景区的公益性和综合效益。(作者:吴琼 责编:厅办公室 栾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