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城市 法律相伴】海门市打造多个“乡音调解室”

25.11.2016  20:04

针对辖区流动人口越来越多的现状,海门市司法局积极探索,先后在流动人口集居的海门港新区、工业园区、临江新区、开发区等地建立8个“乡音调解室”,为外来人员提供调解、法律咨询等服务,初步形成“以外管外、以外调外”的社会治理模式。

一是以“乡音调解室”为载体,组建外来人口调解骨干队伍。以“三懂”“三熟”为标准(即懂法律、懂职责、懂方法;熟悉社情民情、熟悉人际交往、熟悉调解工作),遴选为人正直,懂法律法规,居住在当地有一定年限,且在同乡人中有较好口碑和威信的外来人员组成调解骨干队伍,给予必要的工作经费补贴。通过发挥外来务工人员中骨干、先进分子的引领作用,引导劳资、承租、邻里等涉及外来人口纠纷合理、及时化解。

二是以“乡音调解室”为载体,建立矛盾纠纷化解第一道防线。每月外籍调解员要向当地司法所详细汇报当月纠纷化解情况、调解难题及办案心得,并将积压未能及时调处的案件及时报镇、街道调委会协助处理。同时,司法所根据当月纠纷排查情况,探讨交流外来人员中容易引发群体事件的不稳定因素和社情动态信息,供党委政府参考。

三是以“乡音调解室”为载体,建立矛盾化解连心桥。建立“乡音”“乡情”两大模式。调解员基本是川、贵、湘、皖、赣等户籍的外来人员,有效克服了矛盾双方的排外心理,在土语俚语中平息心火,达成谅解。同时,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利用老乡之间风俗习惯相似、说话方便、平时打交道多等优势,注重运用“亲情、友情、感情”“三情攻势”,确保调解效果最大化。如山东籍李某因工伤多次上访,调解员主动介入调解,并亲自到山东,用“三情”感化老乡,最终达成调解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