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法院关爱“小苹果”健康走正路

21.05.2015  11:13

  从1991年《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实施到现在,我国对未成年人的专门立法保护已走过24个春秋。24年,曾经的未成年人长大成人,走上自立的旅程;如今的未成年人,在社会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成长,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或伤害,偏离健康的成长轨迹。为此,盱眙县法院启动“小苹果”成长之护航工程,构筑起未成年人成长的“防护林”。

  惩教挽救迷途的“小苹果

  “在我迷失方向时,是您帮我树立起重新做人的信心和勇气。我一定要珍惜机会,决不辜负法官妈妈的一片真情。”正在准备参加高考的小周泣不成声。

  今年年初,高三学生小周因盗窃被抓。少年审判庭女法官蒋莹莹了解到他平时表现较好,学习成绩优异,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这样一个孩子为何会走上犯罪道路?蒋莹莹意识到案子不能一判了之。于是,她找到小周户籍所在地的司法所,委托他们对小周本人和家庭情况进行深入走访调查。司法所出具的调查报告显示,小周父母都在外打工,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小周性格比较内向。

  庭审前,法官特意安排了心理专家单独对小周开展心理疏导。专家从成长环境、生活状况、性格特质等角度,帮助小周分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启发他深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在专家的疏导下,小周道出实情:因为看到其同学都买了手机,而自己无钱购买,于是产生了到网吧偷窃手机的想法。由于小周这次是初犯,且归案后认罪悔罪。为了感化和挽救他,法官依法对其判处了缓刑,并对小周的犯罪记录进行封存,让他能够继续学习。

  盱眙法院少年庭改变过去单一依靠法官调查走访的被动工作模式,探索完善多部门联动调查机制,全面了解掌握未成年被告人犯罪前的表现,同时,借助专家力量,从心理、情绪、性格等方面入手,深挖犯罪根源,增强法庭教育的效果,有效落实少年刑事审判“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同时,在制作未成年人刑事判决书时,该院对文书传统格式加以改进,增加“法官寄语”内容,着重分析未成年被告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希望和忠告,用法理和情理感化、鼓励他们放下思想包袱,走向新生。

  跟踪回访归途的“小苹果

  “王法官,我参加了淮安学生烹饪技能状元大赛,中级烹调师证书也考到了……”法官王吉祥读完杨某寄来的信件,为自己交流、感化、教育取得实际成果感到欣慰。

  三年前杨某因盗窃被判处缓刑,王吉祥帮助杨某重新入学,并多次回访帮教,杨某也定期寄来思想汇报,在信里,杨某讲述着自己的生活,分享着自己一点一滴进步的喜悦。如今,17岁的杨某就读于盱眙县技师学院,学习烹饪专业,白天上学晚上上班的他,想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父母减轻生活压力。

  对于杨某来说,他的人生曾有过一段灰色,但是拥有不完美的经历才知道圆满的可贵,在法官的帮助下,他以灰色为底,以奋斗为笔,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多彩人生。

  针对未成年人犯再犯高发的问题,盱眙法院成立了避免与减少未成年人犯再犯的“盾牌项目”,2010年以来,该院回访帮教近百人次,帮助60多名未成年犯重返校园,其中8人顺利考入大学。

  救助关爱无助的“小苹果

  没有高高在上的审判台,没有措辞严厉的法官,也没有紧张的庭审氛围,取而代之的,是便于被告人与法官近距离接触的椭圆形审判桌。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心还不成熟,走进法院往往迷茫且无助。”少年庭庭长金刚说,“与传统法庭审理方式相比,圆桌审判蕴含着司法的人文关怀,更加注重对失足少年的关爱,能有效地消除未成年被告人的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拉近他们与法官的心理距离,使之更易接受审判和教育。

  盱眙法院不仅注重未成年人的刑事维权,还把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作为审理涉少民商事、行政案件的首要原则。对涉及未成年人维权案件,实行“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优先”制度,对生活困难的未成年当事人,实行“司法救助”制度。

  2011年9月,在下乡走访的过程中,盱眙法院民事审判庭法官听村干部说起一个名叫荣荣的小女孩的不幸遭遇。荣荣11岁时父母遇车祸双亡,跟随奶奶生活。奶奶去世后,她叔父将全部家产占为己有,荣荣因无家可归四处流浪。

  审判法官了解到荣荣的遭遇后,主动帮助荣荣维护权益,与司法局联系,指定一名律师为荣荣提供法律援助,又请示法院领导为荣荣免除了诉讼费用,使案件顺利进入诉讼程序。荣荣胜诉后在作文中写道:“是法官叔叔、阿姨给予我温暖和帮助,让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爱心接力残缺的“小苹果

  15年,他们年复一年,将司法温暖和人文关怀播撒给一个残疾少年;15年,他们日复一日,用真诚和热心,圆了小叶彪的上学梦;15年,他们换了四任院长,每一次,都把这孩子郑重交接,春夏秋冬,他们总要去看一看他还缺些什么。

  如今,小叶彪已经长大成人,他成长的每一步都牵动着盱眙法院法官的心。叶彪5岁时,父亲因车祸死亡,母亲在一个月后即离家出走。当时,他因患有脑瘫、双下肢神经性痉挛,站不住坐不稳。在随后的岁月里,叶彪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15年来,尽管盱眙法院的院长换了四任,但从叶彪的求医、入学到危房修缮,法官们始终在帮扶他们。

  “我院在对帮扶叶彪的做法进行总结,寻找和制定更为有效的保护未成年的方式与方法。”接过第三个爱心接力棒,时任盱眙法院院长的王亚林说,“我们发现在残缺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未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或伤害。

  “法官阿姨,我爸爸已经一年多没来看我也没给抚养费了,现在妈妈下岗了,我能向爸爸要抚养费吗?”这是在一次法制课堂上,一个叫小娜的孩子提出的问题。

  从2012年12月成立到现在,盱眙法院少年庭共审理各类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案件1600余件。法官在办案过程中发现,涉罪未成年人多来源于残缺家庭或者留守、流动、闲散、流浪儿童群体。为此少年庭法官积极与学校、家长、社区以及相关未成年人保护机构联系,搭建家长、学校、未成年人与少年法官沟通互动平台——“家长学校·法制课堂”。

  该课堂以未成年人及其家长作为教育主体,少年庭法官结合真实案例,通过法律讲座、法庭开放日、主题班会、少先队退队仪式等,向他们普及法律常识,宣传法治观念。2012年至今,“家长学校·法制课堂”先后十余次走进中小学校、社区,听众逾万人。一位长年在外打工的家长在聆听了法官讲述的真实案例后,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孩子不听话我就会揍他,今天听了法官的讲座,我才知道,问题的根源在自己身上,以后我要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

  □本报特约通讯员费尤祥钱 岑

编辑: 刘 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