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经济发展步入“双中高”

06.08.2015  10:22

  面对下行压力,持续稳健增长看盐城——增幅大:上半年21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6项增速全省前三、10项增幅全省第一、11项总量苏北第一;项目多:以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为标志,全市新开工、竣工、签约和洽谈亿元以上项目937个;产业新:以环保科技、大数据、航天航空、新能源汽车及海洋经济等为代表的产业创新“十大工程”,刷新了产业发展版图;增收快: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4%,居全省第一……

  “新常态下,更要增强抓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矢志跨越赶超,实现绿色崛起。”市委书记朱克江说,我们抓住用好“一带一路”、沿海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全力以赴稳增长、抢抓机遇快转型、深化改革促创新,走出一条增长与转型良性互动、发展与生态相得益彰、经济与社会协调并进的有效路径。

   稳健增长,经济保持中高速

  稳经济重在稳企业。把扩大企业增长面作为稳增长重点,通过要素优化、松绑减负等“一企一策”贴心服务,稳住企业主体,激发发展“加速度”。盐城工业实力每年登上一个千亿台阶,上半年全市工业开票销售增幅逐月上升、累计增长12.4%,总量居苏北首位、全省第六。

  实施民营企业“专精特新”产品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2015年省认定的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项目中,盐城入选17个项目,三项指标全省领先。

  充分发挥投资“压舱石”作用。连续3年实施“项目载体突破年”活动,“北合央企、南连沪深、融接苏南、东向出海”,已有45家央企在盐投资80个项目,总投入1800亿。与北京、上海、深圳、苏南等地合作共建17个园区,落户400多个亿元以上项目。今年全省实施的200个重大项目中,盐城占了22个,其中牵头实施项目12项,苏北最多。注重调动市场力量,促进投资结构优化,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服务业投资增长28.7%,居全省首位。

  把开拓国际市场作为稳增长重要抓手,向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要发展动力和潜力,外贸进出口逆势上扬。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8.4%、出口增长39.6%,均居全省第一。以韩资带动外资“引进来”,已有3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来盐投资1700多个项目。推进优秀企业和优势产能“走出去”,上半年对外协议投资增长10.8倍。德龙镍业联合央企投资9.3亿美元建设印尼镍铁合金工业园一期工程,被列入省对外投资第二大项目。

   转型升级,产业直奔中高端

  7月17日,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落户盐城。7月21日,中关村数海数据资产评估中心在京成立,盐城是其全国四个分中心之一……如今,在盐城大数据产业园2平方公里核心区内,已集聚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软通动力、南邮大数据研究院等80多个项目。大数据产业腾“”而起,为盐城产业迈向中高端奠定创新基础。

  创新转型,是盐城向结构调整要增长、要质量、要效益的有效路径。顺应“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发展趋势,启动实施产业创新“十大工程”,编排和推进一批体现全产业链布局和创新性强的重大节点项目,同时实施城市提升“十大工程”,促进和带动产业升级、城市转型。

  在整车突破千亿元基础上,盐城进一步拉长汽车产业价值链条,着力实现整车、零部件、服务业三个千亿目标。成立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院,集聚16家新能源汽车企业,36款产品进入国家工信部公告目录,全力打造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一座“”改变一座城。盐城环保科技城已落户中国环科院等18家重点高校院所和中节能等95家行业知名企业,成为全国最大的雾霾治理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带动形成千亿级节能环保新兴支柱产业。

  以“高轻新绿”为方向,构建新产业、新业态等绿色创新产业体系。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非并网风电淡化海水项目,创新非并网风电淡化海水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从饮水销售到输出成套设备,盐城千古以来“海水制盐”正走向风生水起的“海水淘金”新时代。建湖航空航天产业园初具规模,以艾雷奥特轻型飞机下线、通用机场建设为标志,盐城飞机制造、研发、培训产业全链条的航空产业冲出起跑线。

  过去盐城讲“空间大”,现在更有“区位好”、“环境优”的优势。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今年盐城PM2.5平均浓度49.8微克/立方米,首次降至50以下,也是全省唯一低于50的城市。好生态成为盐城最佳的投资环境和响亮品牌,也倒逼产业结构和项目层次不断提升。

  今年以来,盐城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0.7%,比面上工业增速高出18.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27.1%。沿海开发的贡献份额近60%,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后劲十足。

   改革创新,积蓄发展新动能

  推进简政放权,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审批周期从5.17个工作日缩短到3.83个工作日。盐城正成为公章盖得最少、审批材料最少、审批费用最少、审批流程最短的“三少一短”地区。

  改革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在动力。在去年全市各类创业主体实现倍增基础上,今年工商登记出现“井喷”效应,上半年又新增4.76万户,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新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3.43万家,增量居全省第2位。全市在阿里巴巴、天猫、淘宝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注册的传统企业和个体户近5万家。

  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推动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全市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居全省第一,市级以上研发中心实现骨干企业全覆盖,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达27.6%,省科技进步指标监测居苏北第一位。今年5月,盐城国家高新区正式揭牌,在大市区形成了以国家经开区、国家高新区、环保科技城、智慧科技城为载体的“两区两城”标志性创新高地。

  后发先至,人才是关键。盐城今年投入40亿元启动实施“515”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引进5万名大学生、1万名专门技术人才和5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盐城“招才旋风”正刮向大江南北,外地来盐创业大学生数实现倍增,“515计划”仅在百度搜索点击量已超过1000万次。

  盐城干部队伍中融注了新四军“铁军”的基因。朱克江动情地说,广大干部以“吃三睡五干十六”的拼搏精神,创造了多项“盐城速度”。如用不到1年时间创成中韩盐城产业园和国家高新区,用半年时间建设一座体现产业方向的大数据产业园,用一年半时间建成代表“工业4.0”水平的东风悦达起亚三工厂,用不到两年时间争取到高铁规划和建设……

  本报通讯员 张小剑 周俊 陈辉 黄云鹰 本报记者 林 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