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建设 以发展过硬成果增进百姓福祉

10.02.2015  15:43

   中国江苏网2月10日讯 从响水灌河口到东台弶港,从建湖西塘河畔到射阳沿海滩涂,行进在春寒料峭的盐阜大地,美丽盐城的一幅幅小康图景扑面而来。

  经济稳健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天蓝蓝,水清清,空气清新,本地人外地客由衷感慨:盐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

  ……

  从响水灌河口到东台弶港,从建湖西塘河畔到射阳沿海滩涂,行进在初春时节的盐阜大地,美丽盐城的一幅幅小康图景次第呈现。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以“八项工程”为抓手,创新小康路径办法,加快经济绿色转型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发展过硬成果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建设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体现共同富裕方向的全面小康社会。

  去年,我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前列,改革开放活力增强,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城乡环境持续改善,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干群展现新的气象,呈现出人气旺、空气净、风气正的良好态势,各方面潜力优势正在集中释放,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显著成效。

  “全市各级干部要牢记总书记谆谆告诫,按照省委部署要求,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多做打基础、利长远,重实效、惠民生的事,扎扎实实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质量和水平,努力为盐城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克江在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上的讲话,要求明确、掷地有声。

   夯实全面小康基础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任务,根本途径是要发展经济。我市主动适应新常态,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加快绿色发展,经济呈现总量突破、质态提升、转型加快、环境趋优的强劲势头。

  去年全市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400亿元,10项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14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三,5项指标增速全省第一,7项指标总量苏北第一。

  今年1月19日,中国首辆碳纤维新能源汽车在盐城下线,已与意大利意向签订1万台整车订单,与美国意向签订2万台整车零部件订单,这是我市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剪影。

  市委科学布局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树立新产业经济标杆,着力打造绿色产业体系。去年,全市新兴产业销售突破1500亿元,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省60%以上、占全市用电13%,节能环保产业突破800亿元。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智慧产业、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成为撬动我市加快发展的新动能,推动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认真落实全省沿海开发推进会精神,主动策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沿海开发“六大行动”,大力推进“三港”联动发展,加快沿海中部崛起。全市沿海开放开发风生水起,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已有45家央企在盐投资实施80多个项目,总投资超1500亿元。盐城列入省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78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008亿元。

  盐城是农业大市,“三农”是我市建设全面小康的关键所在。针对现实情况,我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农业的指示精神,按照省委“重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坚持“扬长补短”探索出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注重农业自身发力,做足土地文章,大力推进联耕联种,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努力实现土地效益和农民收益“双提高”。

  1月5日,阿里巴巴华东地区首家“农村淘宝”项目落户大丰,进一步示范带动我市农村电商发展,去年全市农产品网上销售44.6亿元。坚持因地制宜发展镇村经济,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增强基层“造血功能”,不断厚实镇村经济土壤。去年,全市乡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首超250亿元。

   办好利民惠民实事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市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发展,立足当前办好惠民实事,着眼长远完善“八大体系”,让发展成果普惠广大百姓,被评为“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十佳典范城市”。

  2月4日下午,朱克江主持召开大学生和回乡青年创业典型座谈会,与大家亲切交流,深情勉励广大青年树立创业志向,在创业舞台上开启人生逐梦之旅。他同时要求全市上下要进一步营造良好创业环境,调动千军万马、发动全民创业, 以全民创业实现盐城经济强、促进全市百姓富。

  振奋精气神,改革再发力。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拆除一切可拆除的门槛,推进八大主体齐创业,推动“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去年,全市新增创业主体7.9万个,实现了翻番;以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就业10.9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1%。

  创业激活了富民增收的乘数效应,去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加9.2%、11.6%,收入水平继续领先苏北,连续两年人均储蓄苏北最高,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新增总量全省第一。

  把钱花在刀刃上,着力抓好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关系最密切、急需建设的民生项目,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让群众感到生活不断有新的改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去年全市财政安排民生支出434亿元,年初确定的20件民生实事项目全部完成。

  突出解决百姓饮水、出行、看病、上学等重大民生问题,切实回应群众关切。市委、市政府把饮用水安全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对大市区通榆河沿线进行专项整治,取得了成效、赢得了民心。

  1月19日,市区饮用水安全保障十大工程之一的城东水厂深度处理工程土建、设备安装全部竣工,进一步强化了供水的安全保障能力。去年,我市集中财力推进区域供水一体化,新解决55.7万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

  在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下,连盐铁路全线开工、徐宿淮盐客运专线启动实施,盐城至南京城际铁路及高速公路建设进入规划可研,盐城发展迎来高铁时代。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市区快速路网加快建设,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城乡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市720万常住人口免费享受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日益完善。

  着力抓好教育现代化工程和校安工程,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提高现代教育发展水平。科学整合各类要素,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廉租住房房源,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拆迁安置房建设,推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满足群众需求。

  把扎扎实实的功夫下在补缺、补短、补软、补齐,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兜底机制,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小康进程中掉队。

  市区出台困难群众托底救助制度,7万多特殊困难群众纳入政府救助体系,财政每年净增支出4000多万元。今年这项制度将在全市域推行,两年内实现35.7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稳定来源、社会保障无后顾之忧。

  在全省率先同步实施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个人报销比例平均提升10%。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100%;推进新农合大病保险,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患者报销比例达90%。

  注重民生普惠,除看“平均数”,还看大多数,更看“末位数”,防止“被小康”、甚至拖着“贫困的尾巴”步入全面小康。加大黄河故道连片地区扶贫开发力度,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去年,我市14.9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今年全市年收入收入低于4000元的人口将全部脱贫,同时按照更高标准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

   创造民生幸福环境

  我市积极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建设秀美宜居的自然环境,让广大人民群众乐享小康生活。去年我市民生幸福满意度居全省第二、苏北第一,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市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帮助群众切实解决问题。建立健全社会公共安全体系,以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点,着力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在获评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后,我市适时将平安建设重心转向法治建设,在全国地市一级率先制定法治社会建设评价体系,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努力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出台行为规范,重点抓好法治政府建设、公正司法、基层民主法治、全民知法守法,通过“1个意见+4个规范”,将法治社会建设部署变成实实在在、可操作可执行的行为规范,广大干部群众把法治观念落实到日常的行为中。

  省“升级版”小康监测体系出台后,我市及时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开启新征程。不断抬高标杆,把习总书记提出的“强富美高”以及“五个上台阶”指示要求,充分体现在全面小康5大监测体系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中,以考核的指挥棒,引导小康步子实实在在、功夫扎扎实实、干部踏踏实实。

  以更强意识、更多举措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推动各级干部以积极向上的姿态适应新常态、焕发新风貌。去年,我市选派502名机关干部开展驻村下访活动,在基层一线直接联系服务群众,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关系。

  生态环境是盐城的最大竞争力,保护好环境也是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市坚持有序开发、有力保护,强化源头治理和生态红线制度,抬高项目招引门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秉持低碳生态环保理念,努力建设让本地人自豪、外来人向往的秀美城市和田园乡村。

  坚决贯彻总书记“七个更”民生建设要求,全面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建设宜居环境,扩大文化消费,创造绿色生活。去年,我市在大市区投放6000辆公共自行车,倡导市民绿色出行。如今,低碳消费、低碳生活已成为盐城众多市民的共同追求。

  既给百姓一片蓝天,又给群众一汪清水。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中,我市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绿色盐城”建设,盐城连续三年新增造林折实面积全省第一,森林覆盖面积达31.48万公顷,林木覆盖率25%。

  城乡增绿化,能源转方式,工地控扬尘,秸秆禁焚烧……我市综合施策,提升空气质量。去年,盐城空气质量位居江苏第一,优良天数270天,PM2.5日平均浓度58微克/立方米。大力弘扬铁军精神,倡导凡人善举,建设厚德盐城,推动良好的党风政风民风互动。“盐城好空气”已和崇德向善、好人频现这一体现文明程度高的“盐城好风气”一起,正成为新的城市名片。

  “整体发展上水平,竞相发展创特色,改革创新求突破,人民群众增福祉。”当前,盐城全市上下正豪情满怀地朝着全面小康社会铿锵前行。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