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盐商》热播背后,是江苏盐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05.01.2015  09:33

  2500多年前江苏人就会煮海为盐清代时扬州的盐不能卖到镇江

  江南时报记者黄勇

  2014年12月30日本报的相关报道

  扬州盐宗庙供奉着三位“盐宗

  

  《大清盐商》系列报道之2

  “煮海之利,两淮为最”、“华东金库”……一袋食盐背后,这些美誉代表的是江苏一部波澜壮阔的盐文化史。

  目前,由江苏文化产业集团、江苏省盐业集团公司等单位联合出品的《大清盐商》,正在央视八套黄金档热映。江南时报对这部剧的报道,引起不少读者的关注,也勾起了他们的求知欲——他们非常想知道,江苏盐业发展的历史沿革究竟是怎样的来龙去脉。江南时报记者黄勇

  剧情关键词:扬州、淮盐

  2500多年前,江苏开始煮海为盐

  江苏自古就是食盐的产销大省,盐场分布在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至长江口这一斜形狭长的海岸带上,跨越连云港、盐城、淮安、南通4市的13个县、区,占地653平方公里。这些海岸因为具有全国最为广阔的沿海滩涂,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适宜于海盐生产。

  《明史·食货志》就记载:“淮南之盐煎,淮北之盐晒。”这说明早在500年前,江苏海盐就有煎盐和晒盐两种生产技术。不过江苏省盐业协会副理事长晏仲华告诉记者,早在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年)时代,江苏沿海学习齐国开始煮海为盐。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招募民众煎盐,刈(yì,“”的意思)草供煎,燃热盘铁,煮海为盐,昼夜可产千斤。唐宋开始大发展,其中唐代开沟引潮,铺设亭场,晒灰淋卤,撇煎锅熬,并开始设立专场产盐。到宋代,煮海为盐的工艺已很成熟。至元代,江苏盐业已发展到30个盐场,煮海规模居全国首位。特别是明代江苏盐业由煎盐发展到了晒盐,出现了淮南煎盐、淮北晒盐的格局。清光绪二十九年之后,由于淮南海势东移,土壤淡化,盐产日绌,煎盐逐渐被淘汰,而日益兴盛起来的淮北日晒滩制盐,通过滩晒技术的不断改进,从分散的小型砖池滩晒逐渐向大型泥池滩晒过渡,使得淮北产盐占到两淮总盐量的80%以上,从而奠定淮盐在我国盐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塑晒结晶新工艺试验的成功,同时在全省各盐场推广使用,使江苏海盐生产进入了稳产、优质和高产的发展新阶段。”晏仲华介绍。

  而电视剧《大清盐商》故事发生地——扬州,有着悠久的盐宗庙。这处庙内供奉着三位历史上与盐有关的重要人物:夙沙氏、胶鬲、管仲,他们被尊为“盐宗”。其中,古代黄帝的重臣、产盐部落首领——夙沙氏是最早煮海盐的始祖;殷商时期的胶鬲则是最早的盐商;春秋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管仲是最早的盐官。

  扬州市历史名城研究会相关人士介绍说,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两淮盐商在扬州南河下康山旁建立了这处盐宗庙,扬州并不是全国最早。不过同时供奉三位盐业始祖、三宗同祭的,仅此扬州盐宗庙。

  剧情关键词:引票、引岸、盐引

  清代食盐运销用的是最严的引岸制

  在《大清盐商》中,出现了引票、引岸、盐引等很多盐业历史上的专有名词。这些词,随着历史的变迁,如今已不复再用。但古代食盐的销售却着实非常“考究”。

  在奴隶社会,盐是奴隶献给奴隶主的贡品之一。但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以及后来的汉武帝,意识到来自食盐的收入,能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其重要性甚至仅次于田赋,因此开始推行食盐国家专卖。

  后来,我国盐业专营可谓不断在改革:汉朝至唐朝初期,实行的是官府直接运销体制;唐朝中期至明朝晚期实行的是官府控驭下的商民分销;明朝晚期至民国时期则改为官府监督下的商人包销。但万变不离专营的体系。

  清代的食盐运销,沿袭的正是前代的专商引岸制。《大清盐商》的编剧南柯阅览、研究过众多的清代盐业史。他告诉江南时报记者,所谓的引岸,即引地,指官盐行商的指定销售区域。跨区域销售被严格禁止,是严重的犯罪,可以处以死刑。

  南柯说,清代和宋代很相似,商人要拿到国家发行的取盐凭证——盐引(注:相当于“盐钞”,古代有时甚至直接拿盐引当各种饷银发放)才能从事买卖盐的交易。其具体过程:往往是由盐业总商牵头,一层一级地向下面的商人先行征足该缴纳给国家的税,这些商人才能拿到盐引,从事买卖盐的交易。“总商下面的商人叫行商,他们低价在沿海制盐的普通老百姓处买盐,再到引岸售盐。赚取的是成本价和最终销售价之间的差价。

  南柯进一步解释说,正是严格的引岸制度,对食盐贸易也曾产生过普遍性的消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盐业经济的正常发展。行商需要在分配或分割食盐的销售市场,严守疆界,定商定地。清政府将全国划分为11个大的食盐生产区,两淮盐产区的销售区域严格限定在目前的安徽、江西、湖北、河南以及江苏的部分、湖南的部分。“扬州盐商销售的食盐就不能过江销售到镇江,因为镇江等苏南地区当时归属于浙江盐商引岸。盐销区划分的不合理,就造成了部分地区买盐不得不舍近求远吃高价盐。”这种制度下,盐政官也成为天下第一肥缺。

  剧情关键词:废除盐引制

  中国2600年的盐业专营垄断将于2016年结束

  《大清盐商》有一大看点,就是与现今高度贴合,其播出之际正值我国盐业制度的改革期。《大清盐商》中的两淮盐业总商们是盐业专营制度下的受益者,而汪朝宗作为首总,向皇帝乾隆谏言改革盐业制度,废除盐引制,这是一个既得利益者着眼长远的自我革命。

  而在现实中,盐业制度的改革也到了一个关键的岔路口。

  我国目前的食盐专营体制,是在1996年形成的。上世纪90年代,为消除碘缺乏病,原卫生部规定食盐中必须加碘。1990年,《盐业管理条例》发布;1994年《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发布;1996年,《食盐专营办法》发布,对食盐产销实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管理,对食盐价格实行政府定价。随后各地根据实际出台盐业管理条例。

  但到了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我国儿童尿碘中位数的监测结果,将中国描述为碘“超过适宜量”。

  去年,我国终于决定,中国2600年的盐业专营垄断将于2016年结束。据透露,江苏盐业制度改革将从2016年启动,改革新方案主要包括六部分内容:废止食盐专营、健全食盐储备体系等。从2016年起允许现有食盐生产定点经营企业退出市场,允许食盐流通企业跨区经营,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放开食盐批发、流通经营。2017年起盐业全面按照新的方案实行。

  中国盐的历史

  公元前685年

  齐国宰相管仲首创盐政大法—《正盐夹》,拉开了中国食盐国家专营的序幕。

  公元前100年

  汉初盐业开放民营。汉武帝时征战频繁,国库窘迫,汉武帝下令将盐铁经营完全收归官府。

  公元860年

  唐中期起,盐价飞涨,私盐贩逐步发展壮大。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王仙芝都以贩卖私盐起家。

  公元1000年

  北宋起,为保证官盐收入,食盐流通被严格控制,不同产区的盐限制在某一区域销售。

  公元1400年

  明代为防止官员腐败,规定禁止“监临官员”,禁止四品以上文武官员及家人、奴仆从事盐商业务。

  公元1700年

  清代盐业专卖下腐败尤盛,盐政官成为天下第一肥缺,两淮盐政更是肥缺中的肥缺。

  公元1920年

  民国初期,盐商可出资将盐引购买到自己名下,获得一定区域内包销食盐的销售权。

  新中国

  1996年,形成食盐专营体制。2016年,江苏盐业制度改革将正式启动。

编辑: 刘 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