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63年前的鱼水情 佛山八旬女兵欲寻靖江笔友

19.03.2015  15:19

 

李彦芬(左三)与战友在一起。

 

李彦芬珍藏的郑小华照片。

 

 

昨天,市民周景如带着一张《老人报》来到本报,报纸上一篇专栏文章里,再现了一段珍藏了63年的鱼水情。文章的作者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女兵,63年前,身在朝鲜前线的她,深受靖江一名小学生感动,两人保持通信两年时间。如今,已经83岁的她,想寻找1952年时原靖江县新港小学的学生郑小华。

 

跨越鸭绿江的鱼水情

 

抗美援朝时期,广东省佛山市的李彦芬光荣地参加了志愿军,被分配在203师。当时,毛主席派了多批赴朝慰问团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时祖国各界人民群众纷纷写信慰问“最可爱的人”。

 

在金城反击战中,203师609团奇袭李承晚的“王牌”部队,取得决定性伟大胜利,二级战斗英雄609团副团长赵仁虎同志回国巡回作报告后,祖国各地很多大、中、小学生纷纷向英雄们写慰问信。信件每天像雪花似地“”向前线,致使师军邮局几位同志难以按时完成分拣任务,李彦芬就是这时被借调到军邮局协助工作,以便战友们有空可以回信。

 

1952年秋天,李彦芬随意从一捆慰问信中,抽出一封来自江苏省靖江县新港小学的信件,署名是郑小华。当时信中的内容李彦芬已经记不真切,却记得自己那一刻被深深感动,当即就提笔写了回信,署名写的是李彦(她不喜欢名字中的芬字)。

 

郑小华收到回信后很快又寄来信件给“李彦叔叔”,还寄来了一张自己的照片。孩子的天真热情,让李彦芬更觉珍贵,于是在回信中也放了一张自己扎着小辫子的照片,“叔叔”的身份就露馅了。郑小华在第三封信中说:“收到您的信和照片使我非常高兴,也非常惊奇,原来您不是志愿军叔叔而是志愿军阿姨,使我更加敬佩您。”此后,两人又通了几封信,郑小华在信中的鼓励和信任,也成为李彦芬在朝鲜时最大的慰藉。

 

1954年回国后,李彦芬和郑小华失去了联系,然而郑小华那张淳朴可爱的照片,她一直珍藏在相册中。

 

寻人文章恰被靖江读者看到

 

3月11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老人报》的B7版上,刊登了一篇名为《名字的故事》的文章,作者就是今年已83岁高龄的李彦芬。

 

她在文章中说:“当时那位郑小华小学生现也已届古稀之年了,他如能看到我这篇稿子,和我联系上那就太好太奇妙啦!

 

巧的是,靖江市民周景如是靖江为数不多的《老人报》读者之一,看报认真的他看到这里时深为所动,于是特意带着报纸赶到报社,希望努力促成老人完成心愿。

 

昨天,记者与《老人报》编辑部取得联系,并找到了B7《往事》版的责任编辑张斯琪,根据她提供的联系方式,顺利找到了当事人李彦芬。

 

李彦芬老人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她退休后经常会回想起当志愿军时的事情,翻起家中的老相册,每次看到郑小华这张照片,心里就感慨万千,如果能再次联系上郑小华,也是了了心里的一个愿望。

 

靖江多方接力寻找郑小华

 

昨天,记者找到了原靖江新港小学的校长袁振华。袁振华回忆,他从1969年起在新港小学任教,一直到2010年退休,共在学校供职41年。当时,学校就在新港街上,学生主要来自于周边的新华村和新港村。2012年,原新港小学和曙光小学撤并,搬入新世纪小学。

 

记者又分别与斜桥镇新华村和新港中心村联系。新港中心村党委书记戴炳兴说,此前曾听说村里有人跟志愿军通信,但是否就是文中提及的郑小华,还需要进一步走访。新华村党总支书记陆进告诉记者,村里有不少姓郑的村民,但郑小华的名字并不熟悉。

 

市教育局获得寻人消息后,已通过微信、QQ群等多个渠道扩散,发动退休老教师帮忙寻找。斜桥中心校教导主任徐柏松特地来到新华村和新港村,向村干部仔细打听有关郑小华的消息,但目前也未掌握有效线索。

 

本报记者近日将前往斜桥镇走访。如果你认识当时在新港小学上学叫郑小华的人,或者听闻有人曾经与志愿军通信的往事,欢迎积极提供线索:84919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