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退休的老法官周六还在开庭,他为啥这么拼?

26.04.2016  18:13

  中国江苏网4月26日讯(通讯员永南)他,扎根基层人民法庭数十年,却始终无怨无悔;他,每天上下班往返数十里,却始终风雨无阻;他,不足半年即将退休,却仍然坚守审判一线。他,就是通州法院平潮法庭的尹健法官,一位从庭长岗位上退下来的老法官。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百姓的司法孺子牛”。与他相处的同事则笑言:“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尹健老庭长就是平潮法庭这个大家庭的宝贝!

   捐出”假日,缘于13年前的一个电话

  上周六,来自上海的赵律师感激地对尹健说:“如果不是您做工作,我这次就白来了。”原来,赵律师从上海赶到南通时,遭遇苏通大桥拥堵,未能及时赶到法庭。承办法官尹健与对方协商后,毅然放弃周末休息,启动了假日法庭,将案件延至周六开庭审理,这让上海律师感激不已。

  假日法庭是平潮法庭司法便民的一大举措,已坚持13年。2003年9月的一天,时任平潮法庭庭长的尹健接到案件当事人急匆匆打来的求助电话:“我在外地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只有节假日才能回家。我的这个官司能否放在假日里开庭审理?”节假日法庭休息,没有开庭审案的先例,能破天荒来个“假日法庭”吗?尹健迅速将此事向院领导汇报,领导立即表示:“特事特办,假日不休庭!

  “假日法庭”首案在星期天开庭调解成功,触动了尹健的灵感:平潮镇外出务工人员很多,不少人一年只能趁假期回来一两趟;一些特殊岗位人员,平时无法离岗;农民、渔民遇到有些突发性的时间,需要法官及时到事发现场处理······能否将“假日法庭”作为司法便民的举措固定下来,形成制度?尹健的这一想法,得到领导和同事的支持,2003年10月1日,平潮法庭的“假日法庭”正式成为一项制度。

  法官“捐出”假日,换来百姓赞誉。13年来,平潮法庭换了数任庭长,但“假日法庭”一直没有停止开庭办案,成为平潮法庭响当当的司法名片。

   他不给钱,你来找我”,这是他对群众的郑重承诺

  “老百姓信任法院才打官司,作为法官,唯有尽最大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才能对得起胸前的天平,对得起人民群众的信任。”这是尹健法官的口头禅,也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办案原则。

  2013年1月的一天,7名河南籍农民工急匆匆地走进平潮法庭,要求法庭出面帮助讨回数万元工资。临近年关,这类关乎民情民生的案件是法院关注的重点。尹健一接手这个案件就将它排上了工作日程,亲自出去送达,找被告谈话,并确定调解时间。调解当天,尹健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和调解技巧,促成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被告约定1月31日前先给三分之二,3月31日前付清余款。

  在将民事调解书交到7名河南籍农民工手上的时候,他们一脸担忧:“我们听说前段时间也有两个人把他告了,到现在还没拿到钱。如果到时候他不给钱,我们怎么办?

  按审理程序和执行程序分离原则,当事人不履行调解书,申请人可以申请法院执行局强制执行。但尹健法官却揽下了份外活,不假思索地说:“不用担心,他如果不给钱,你们来找我,我来督促他履行。” 7名河南籍农民工脸上的愁云消散了,喜笑颜开地接过了调解书。

  “他不给钱,你来找我。”没有豪言壮语,却也坚定铿锵。一个不负责执行工作的法官,如此积极地往自己身上“揽事儿”,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担当!

   退休感言:只要当事人满意就足够了

  人民法庭处理的民事案件,大多数是邻里纠纷,对这类案件,虽然也可以适用“能调则调,当判则判”原则,但尹健却总是强调要“多调缓判”,尽最大程度促成双方调解,达到双方当事人都满意的结果。

  平潮镇陈某是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家里一共承包了3.44亩地。1999年,陈某将其中的1.6亩借给同村的郭某耕种,后郭某又将这1.6亩土地中的一半给了同村的马某耕种。从1999年至今的十几年时间都是由郭某和马某在耕种这一亩六分地,大家相安无事。可从2011年开始,平潮镇需要征这块地,陈某一纸诉状将郭某和马某告上平潮法庭,要求归还这一亩六分地。

  案件审理中,双方态度强硬,互不让步,多次调解均没能达成一致。承办法官尹健考虑到案子虽然可以判,但判决不利于矛盾的解决,不利于邻里的和谐。尹健决定在判决前,到村里再做一次调解工作。从上午9点多一直调解到下午一点一刻,功夫不负有心人,案件顺利调解结案,原、被告最终握手言和。 “老庭长有自己一套调解经,他总是将调解贯穿于案件审理的全过程,案件到他手上,调解就有希望。”尹健的言传身教一直带动和影响着平潮法庭的年轻法官。2015年,尹健承办案件91件,调解、撤诉率高达75%,远高于民事案件平均调解、撤诉率。

  “在老庭长身上,虽然没有感人肺腑的动人事迹,但我看到了一位老法官对法律的信仰,对党的忠诚,对职业的追求和对司法事业的热爱与坚守,这正是我们年轻人所缺少的。”这是平潮法庭的年轻法官对尹健的共同评价。

  即将退休的老法官周六还在开庭,他为啥这么拼?笔者想,答案已经释然,他这是真正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工作的唯一标尺,做一个善始善终的法律人!

  这样的老法官,值得我们致敬!

编辑: 顾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