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企业家的创业梦: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

17.09.2015  15:23

  

    张国良与公司员工在一起

    中国江苏网9月17日讯(记者 程光)他是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还是一家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纺织行业前十强的企业董事长。在常人眼中,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成功人士”。然而,就是这样拥有诸多头衔的一个人,却在他半百的年纪时踏上了一条布满荆棘、从未有人走过的创业之路。他,要将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碳纤维进行产业化,立志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他就是连云港鹰游纺机集团董事长张国良。

   时代骄子 开启点金之手

  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张国良无疑是时代的骄子。1982年,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后,张国良被分配到连云港纺织机械厂工作。作为厂里难得的大学生,加上刚出社会一身的抱负和干劲,张国良很快便从技术员成长为车间主任、副厂长。1992年,工厂由于经营不善,到了资不抵债的境地,成为当时连云港最先发不出工资的企业。此时,张国良临危受命,出任厂长。

  考虑再三后,张国良决定另辟蹊径,把“宝”压在了纺织后整理设备——烫光机上。“当时我们厂不做这个业务,但是因为这类产品因为规模不大且零散,一些大纺织厂不愿干,小厂又没技术干不起来。我们厂有这么多年的纺织基础,是有可行性的。而且,后整理设备是纺织品提高档次的一个重要环节,肯定会越来越受重视。”事实证明,张国良的判断是正确的。

  “当第一台烫光机试车的时候,车间里被职工围得水泄不通,当试车成功的消息一传出来,所有人都沸腾了,真是难以相信,我们自己也能造出填补国内空白的机器。”回忆当时的情景,张国良依然激动不已。

  从那时起,张国良的双手仿佛充满了魔力一般,成了名符其实的“点金手”,不仅将工厂盘活,还先后兼并重组3家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安置下岗职工1800名。短短十几年时间,张国良便打造了一个拥有十八家下属公司、员工近五千人的大型企业集团——连云港鹰游纺机集团。

   商界大佬 重走创业之路

  “其实我在2002年就知道碳纤维这个东西,真正关注是在2005年初。”张国良告诉记者,当时他为了给自己的企业寻找新产品开发目标,听人说起了碳纤维。碳纤维因具有极高的强度,良好的导电、导热和耐腐蚀等特性,被广泛用于航天航空、交通、医疗及国防等领域。但是我国一直未能产业化生产碳纤维,主要依赖进口,而掌握生产技术的极少数国家不仅不转让技术,还限制产品出口,因而碳纤维一直是市场上的紧俏货。

  此时的张国良有了更高的人生追求,在他看来,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已远不是企业发展的需要,而是国家和民族之需,是为民族争气、为国争光之举。在写给时任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永顺的一首散文诗中,张国良说道:“我在实现一个梦想,我被梦中的激情所燃烧,我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我深知中国的军民产业对碳纤维的渴盼,打破西方国家限制和技术封锁是如此重要!”

  经过认真调研,张国良了解到,我国的碳纤维研究从上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了,各单元技术在实验室都已成熟,几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也试制出了产品,就是始终不能实现产业化。而当张国良告诉他所拜访的专家们自己要完成碳纤维产业化时,却得到了一致的反对声。“不要做!烧钱!”“你这是心血来潮,肯定会半途而废的!”“那么多年研究都不行,你一个门外汉凭啥能做出来?”还有专家好心提醒张国良,国内曾有家企业上亿元砸下去连原丝的影都没有见到。

  尽管如此,2005年9月,张国良还是将自己效益颇丰的鹰游纺机集团交给职业经理人,带着7000多万现金,在连云港郊外一片长满芦苇的盐碱地上踩出一块空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历经磨难 终圆人生之梦

  谈起自己的创业过程,张国良是感慨万千。“生产工地蚊子一抓一大把,朋友来了请他帮我打苍蝇,我要看资料,碳纤维的书堆了满满一桌,一天要看十几个小时。”时至今日,张国良依然清晰的记得自己在项目建设工地待了整整一个夏天、睡在生产线旁整整74天、为攻克一个难关三天三夜未曾合眼······

  2006年9月,新组建的中复神鹰公司第一条年产500吨碳纤维原丝生产线开始设备调试,然而却没有一个工人敢启动操作。因为大家心里很清楚,设备启动后,若聚合反应控制不好,有可能发生暴聚现象,原液就会凝固在生产线上,上千万元的设备将全部报废,更坏的可能还有生产原料发生爆炸,造成厂毁人亡。

  “责任太大,最后我亲自按下了绿色的启动按钮。”张国良回忆说,设备虽然正常启动,然而生产线却没有打通,反复查找才发现,由于意外进入水分,原料凝聚,将输送管道堵塞。10多个工人5个昼夜不停歇一点一点抠,终于疏通了管道。通了管道,但是输送到纺丝机的原液越来越稀,黏度不断下降,根本纺不出纤维。经过无数次试验,纤维终于纺出来了。但是纤维的质量却总也不理想,张国良又带领团队对关键设备牵伸机进行无数次改进,一个多月后,终于纺出满意的原丝。在此期间,张国良及其团队发明了多项独创技术,申报了12项专利,其中有4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我们就是这样在成功失败再成功又失败的过程中,悲悲喜喜一路走过来的。其实技术上的困难我都不怕,都是可以想办法解决的。最大的困难是心理上的压力。所有的压力我都要自己承受,不能下属讲,怕影响大家的信心和斗志;也不能和家人讲,她们帮不上忙只会干着急。”张国良说,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全靠着自己坚强的信念和团队成员的相互鼓励。

  2010年,2500吨原丝1000吨T300级碳纤维的规模化生产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级鉴定,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实现国产碳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彻底打破了发达国家队碳纤维市场的长期垄断,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碳纤维受制于人的局面。2013年9月23日,中复神鹰“干喷湿纺SYT45级(相当于T700)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化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项目通过国家级鉴定,成为我国唯一、世界上第三个攻克此工艺的企业。

  在碳纤维生产步入正轨后,张国良又陆续主持开发出碳纤维自行车、纺织机械配件及碳纤维增强工程塑料等一系列碳纤维下游产品,延伸了碳纤维的产业链。如今,这位年近60的“创业者”正意气风发的带领着团队为企业的明天书写着更为有声有色的恢弘篇章。

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