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述评

09.12.2014  17:13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新常态,面对风险挑战从容镇定,创新宏观调控精准发力,全面深化改革有序展开,全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新常态,见证中国经济新成就、新亮点、新变化。
  新常态,彰显中国经济新趋势、新高度、新作为。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正迎接新机遇,迈上新征程,走向新时代。
  迎接新常态,实现新跨越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坚定沉着,统筹施策,引领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7.4%,7.5%,7.3%……合理区间,起伏甚微,态势良好,今年前3季度中国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全年经济走势大局已定。
  数字背后蕴深意。从定向调控到结构优化,从创新驱动到内需发力,2014年中国经济稳步前行,亮点频现,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新态势,开创出新气象新格局。
  4月25日,春意渐浓。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要坚持现有政策基调——会议向海内外传递出坚定的信心。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审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对我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的判断由酝酿逐步趋于成熟。
  10多天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7月底,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申,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7月29日,盛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研究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
  迎接新常态,适应新常态,从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到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从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到积极稳定对外贸易,从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到增加民生保障有效供给,一系列新思路新决策,为中国经济注入源源不断新动力。
  走过春华,迎来秋实。盘点一年来中国经济走势,新常态下不断涌现新亮点,夯实了人们对中国经济航船平稳前行的信心。
  前3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
  12月5日,岁末之时。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15年经济工作。
  会议强调,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明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动力充沛,发展前景光明。”——这是中国以自身实践对世界作出的自信宣示。
  顺应新常态,重塑新动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创新调控方式,精准发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中国经济战略转型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展示了党中央对新常态下中国前景的底气和信心。
  年终将至,在中国经济即将以平稳增长、提质增效收官之时,人们不难发现,宏观调控方式创新,转型升级红线鲜明、贯彻始终,结构调整从容有序、步伐坚定,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精彩纷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15日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指出,注重实施定向调控,在调控上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滴灌”。
  当前形势下,投资仍然是稳增长的“定海神针”。但新常态下,这根“定海神针”怎么投、投向哪里,却大有讲究。
  中央把着力点投向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短板行业,包括加快大气污染防治、中西部铁路建设、加强健康养老服务等。
  11月18日,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等“七个重大工程包”第一次向公众披露,投资“组合拳”已呈现推动结构调整的新特征。
  激活消费,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今年以来,中央确定重点支持6大领域消费:扩大信息消费,促进绿色消费,稳定住房消费,升级旅游休闲消费,提升教育文体消费,鼓励养老健康家政消费。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才能强化中国经济的肌体。党中央、国务院持续采取行动,不断强化实体经济。
  简政放权持续推进,分7批取消下放了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国家统计局对440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43.1%的企业感受到简政放权影响,其中81.6%的企业表示满意。
  为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上半年国家连续两次定向降准,大力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11月21日又果断出手实施非对称降息,直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与此同时,中央决定实施普遍性降费,进一步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减负添力。4项具体减费举措,预计每年将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400多亿元。
  外贸出口对我国就业和经济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今年5月,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16条意见发布,各地纷纷出台配套措施。《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稳定资源性产品进口,合理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口。
  在持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的同时,中央着眼未来,精心谋划,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布局谋篇。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央高瞻远瞩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习近平总书记今年6月的讲话,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
  把握新常态,赢得新希望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总目标,从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领域入手,努力形成改革和法治的两翼齐飞
  “新常态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11月9日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对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总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成立了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等6个专项小组,根据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开展工作。
  时隔1个多月,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以336项重要改革举措为重点,领导小组制定了2014年工作要点,排出今年要完成的80条重要改革任务予以重点督办。
  近一年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召开7次会议,从建章立制完善工作架构,到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再到研究部署重大改革事项,一步步精心谋篇布局,为全面深化改革引领航程。
  从民营资本打破垄断进军银行业,到国企改革打破僵局启动试点,从财税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一系列以往想改不能改、想动未动的重大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强力推进下,今年得以轮番出台。
  在一系列改革的推进下,今年以来,全国创业浪潮喷涌而起,新登记企业呈现井喷式增长。上半年全国新登记企业168万户,同比增长近六成。其中新登记私营企业158万户,从业人员达1009万人,同比增长43%。
  新常态要有新应对。今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改革、反腐、法治统筹布局,成功开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航程。
  10月23日,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被外界舆论解读为中国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之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措施、迈出坚实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就决定起草情况作说明时指出。
  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密不可分的两个过程,法治与改革,共同发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
  人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必将推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在实现中国梦征程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