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就做最好的产业工人”——记“江苏最美职工”王共鸣

01.06.2016  23:05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火力发电厂、核电站工程建设的国有企业,高压焊工是该公司的核心工种之一。作为技术带头人,热机专业公司焊工班副班长王共鸣已经是企业的一块金字招牌,甚至有客户专门点名要他带队参与工程建设。王共鸣的名气为何如此响亮?这位全国劳模、“江苏最美职工”给了我们一个真实的答案——

经常会留下伤疤,但换来的是技术

        1995年,19岁的王共鸣离开了盱眙农村,走进位于镇江的江苏电建三公司。从进入焊铆工程处的那一天起,他就与电焊这份工作结下了二十年的难解情缘。

别人要花三四年时间,他一年半就脱颖而出。”师傅严俊说,王共鸣的“勤学苦练”让人记忆犹新。勤,眼勤、手勤、嘴勤;学,不光学焊接技术,还学理论技艺;练,白天练,晚上继续练。

        至于苦,就更不用说了。以电厂机组建设为例,焊工班的作业面是锅炉的0米到110米,汽机房是0米到40米,焊工天天要登高作业和交叉作业。酷夏时节,厚厚的防护服穿在身上,汗流浃背,有时焊材需要加温才能施焊,数百度的高温,背上烈日晒,脸上电弧烤;寒冬腊月,在几十米高的锅炉上干活,无遮无拦,风吹脸就像刀子在刮,五个手指头冻得连焊枪都握不住。

        跟王共鸣在一起的人都知道,夏天他从不穿短袖衫,是因为害怕别人看见胳臂上烫伤的疤痕。要说,铁水烫得不痛是假话,王共鸣说,泡破了那是钻心疼。1999年,母亲实在心疼不过,让他别干这个,但王共鸣连哄带骗把母亲“忽悠”过去了。

        仅仅过了4年,学徒期刚满的王共鸣就第一次代表公司参加了全省焊工技术比赛,并取得了第十名的好成绩。到了2001年第二次参加比赛,王共鸣已经跃升为全省焊接状元。2005年11月,在中央企业职业技能大赛焊工决赛中,王共鸣一路过关斩将,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金奖。

        “经常会留下伤疤,但换来的是技术。”说起高压焊这门手艺,王共鸣称真是要肯下工夫才行。

只要别人能干的,我们也能干

工匠精神的价值多表现在技巧这一端,但绝不仅仅限于技巧,同时树立起的是对工作的敬畏,对职业的追求,以及对自己手中作品的责任感。

        随着工业飞速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只要工程现场遇到焊接新难题,王共鸣总是第一时间去研究摸索试验。通常,他会提前吃透新材料的特点,掌握新工艺技术要点之后,又会把费心费力琢磨出来的方法,毫无保留地教给焊工班200多位焊工兄弟。

        2001年的一次施工过程中,因为钢管磁性大,电弧引燃后便被强烈的磁性牵引出焊缝的根部,根本无法焊接。老师傅们急得满头大汗,束手无策。没想到,当时还只是一名青工的王共鸣,花了十几分钟就解决了问题。

        “书里面说的是钢板,虽然与管道不同,但原理应该是共通的。”原来,爱学习的他前一段时间刚好看过一篇关于给钢板消磁的论文。几位老师傅这才恍然大悟,“想不到今天在小徒弟身上学了一招!

        20年来,王共鸣先后参加了扬州第二发电厂、华能太仓电厂、镇江高资电厂、连云港田湾核电站、华电安徽芜湖电厂、大唐吕四电厂、江苏常熟电厂、谏壁电厂、泰州电厂一期、二期等众多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

        在江苏田湾核电站施工中,电建三公司遇到了大难题。为了防止海水的腐蚀,工程管道原材多是不锈钢,甚至是大型双相不锈钢,而核电站不锈钢管道焊接的方法主要采用法国人的摇摆焊工艺。可当时学习摇摆焊要数万元一个人,培训几十名焊工不仅花费巨大,而且时间紧,任务急,焊工们根本不可能长时间脱产去培训。

        浙江的秦山核电站用的就是摇摆焊工艺!“只要别人能干的,我们也能干”,立下军令状的王共鸣,跟领导去了一趟浙江。可是,培训的老师没找着,却带回人家丢的两块废料。“他就用那两块东西,废寝忘食硬是琢磨出我们自己的摇摆焊工艺。”电建三公司热机专业公司书记胡志祥介绍说。

        一个带五个,五个带十个,十个带二十个。很快,电建三公司自行研发的摇摆焊工艺,在田湾核电站工程中推广开来,不仅保证了核电工程的顺利进行,填补了手工焊接操作方法的空白,业主方还将这套工艺作为提高工程焊接质量的典型经验,在电力系统进行推广。

无论人生有怎样的机遇,给你舞台的始终都是企业

        20年间,王共鸣在大大小小的电厂工程建设中,留下了超过9万只的焊口,用掉的焊条可以装满核载量50吨的大卡车;他所焊接的高压焊口,一次合格率均达到了惊人的100%,被质检部门喻为“样板焊口”。如今,才40岁的他已经是江苏省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模……虽说荣誉在身,但是王共鸣从来不忘使命。

        老职工王昌勤说,“1999年初,我把焊工比赛试题集送给他,让他早点熟悉比赛用的3000道题。后来公司要我推荐青年焊工参加全省系统比赛,我毫不犹豫推荐了王共鸣。”这位老师傅表示,当时的想法就是希望“好苗子”能将手中的焊枪传承下去。

        如今,王共鸣在电建三公司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带出来的徒弟诸如:葛以亮、李涛、张守超等一批青年焊工在各类竞赛中出类拔萃,成为公司焊接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2014年,张守超被团中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授予了“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在师傅的带动和影响下,青工们“苦练焊接技术,争当岗位能手”“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愈来愈浓,焊接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焊接人才不断涌现。

        “……师傅当时安慰我不要太沮丧,他下班后从谏壁施工现场赶到镇江来教我……见到他手里拎了个袋子,袋子里面装着焊工服和两个烧饼。原来师傅为了能早点到,晚饭都没吃。”26岁的青年焊工茆家伟,是土生土长的镇江人,他的父亲还是镇江市起重工技能竞赛第一名获得者。说起自己“子不承父业”跑来学焊工,完全是因为父亲的一句话:“要学手艺就得跟王共鸣!

        在王共鸣20多天的精心指点下,茆家伟的焊接仰焊板的技能得到很大提高。后来,他在镇江市的比赛中获得第3名的好成绩,成为了“镇江市技术能手”。

要做就做最好的产业工人。”带徒弟时,王共鸣常常心怀感恩。他认为,自己当年很想学,恰好师傅们也肯教,但是无论人生有怎样的机遇,给他舞台的始终都是发展中的国家和企业。

        “现在,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帮、带!”他斩钉截铁地说。 (万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