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桥镇百岁老人庆大寿 五代同堂扬家风

15.12.2014  18:56

 

 

 

昨天是新桥镇务本村百岁老人梅陈氏庆祝100岁大寿的喜庆日子。设立在江苏兴明国际大酒店的寿宴大厅热闹非凡,儿孙满堂,宾朋拜寿,让老人喜笑颜开。近一个世纪来,梅陈氏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孝道礼德的传统风尚。如今她家五代同堂,其乐融融,梅家也成了村中践行家规家训的最佳典范。

 

儿孙满堂传承家风

 

上午10:45,宴席已经陆陆续续坐上了宾客。100岁的梅陈氏老人身着红色喜庆礼服,在子女的搀扶下一一接待祝寿的来宾。“其实我身子骨还硬朗,就是记性不大好了,很多人我都不认识。”老人笑着告诉记者,最令她惦记的当属今年刚刚出生的外玄孙。如今,梅陈氏已有儿孙43人,她笑着说自己已经当上“太太婆”了。

 

主持寿宴的是梅陈氏的大儿子梅玉华。他说,举办寿宴之前,梅陈氏一再叮嘱寿宴不要大操大办。所以此次寿宴省去了本地风俗中百岁寿宴的大部分内容,只保留了宴请宾客的环节。

 

在海宁工作的孙子梅辉球特意带一家人赶回靖江为奶奶庆生。“如今奶奶年事已高,平时就算再忙,我们全家人都会抽空赶回来为她庆生。”梅辉球告诉记者,奶奶不仅含辛茹苦将自己养大,更教会自己做一个勤俭节约的人。

 

当天,子女将小辈们一一带至梅陈氏面前为她祝寿,并将“勤劳朴素、乐于助人”的家规家训现场教给孩子们。“在此之前,我们大家就商议要在奶奶百岁生日这天,将这些家规代代传承下去。”梅陈氏的三儿子梅玉成告诉记者。

 

用一生践行“勤劳朴素,乐于助人

 

梅陈氏出生于动荡不安的1915年,年轻时认识丈夫梅洪生,并与其结为终生伴侣。“母亲一辈子都不忘乐于助人。”梅玉成说,略懂医术的梅陈氏帮助过邻里乡亲、受伤的新四军战士、靖江地方武装力量独立团成员,从来不求回报。抗战时期,两名新四军半夜找到梅陈氏家寻求帮助。梅陈氏用土方为战士针灸、治疗,直至他们康复、再次奔赴战场。

 

解放后,梅陈氏在人民公社挑重体力活做,主动帮助村里的孕妇接产。即便年近百岁后,也还有人慕名而来寻求帮助。对于别人送的礼物、钱财,梅陈氏都一概谢绝。

 

近一个世纪的言传身教让梅陈氏43个子孙耳濡目染,他们用行动践行着的“勤劳朴素,乐于助人”的良好家风。如今,梅家子孙在各个行业都散发着光和热,有的在为国防事业添砖加瓦,有的在教育岗位辛勤耕耘,有的在他乡成功创业……上世纪80年代,三儿子梅玉成拿出多年工作攒下的积蓄,为村里修筑砂石路;前几年,梅家又合力出资,将原来的砂石路修建成硬质水泥路。提起梅家,村里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好样的”!

 

家和子孝

 

成长寿最大秘诀

 

早年,年轻的梅陈氏为了养育六个子女吃尽了苦头。上世纪70年代,丈夫梅洪生过世,孤独的梅陈氏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教育子孙身上。受梅陈氏影响,梅家人都懂得“反哺”,子孙们无不对她照顾有加。

 

母亲其实有独有的一套养生之道。”梅玉成告诉记者,梅陈氏每天早晨起床先喝水、晚上睡前先泡脚,吃饭细嚼慢咽,喜欢在乡间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对于母亲的这些习惯,家里所有人都了如指掌。梅陈氏每天起床,已有子女为其倒好开水;晚上临睡前,总有子女为其捏脚、泡脚;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总有一个人搀扶着她欣赏乡间美丽的景色。因为梅陈氏有高血压,家中一半的子女都随身携带降压药,以便老人随时服用。

 

如果没有孩子们,我哪能走到今天哦。”梅陈氏告诉记者,如今梅家家庭和睦、子孙孝顺,孙辈们又都已成家立业,自己心态很平和,日子过得很幸福。

 

寿宴当天,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也赶赴寿宴现场,为老人送去问候和祝福。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我市共有101名百岁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