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白蒲合兴村: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超85% 夏收不再见烟雾

12.06.2015  06:58

  “秸秆还田当肥料,不仅环保,而且有利于下一茬农作物生长,好处真多。”如皋市白蒲镇合兴村村民张国成这两年坚持秸秆还田,取得了很好的效益。5月29日,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今一亩水稻种植成本700元,之前不还田一亩是800元;往年一亩稻田产量600多公斤,如今在700公斤左右。

  白蒲镇合兴村是一个纯农业村,也是如皋的产粮大村。虽说农作物种植面积大,但合兴村的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工作却开展得相当顺利,近日还被选为南通市秸秆机械化还田现场推进会参观学习的典型。村党总支书记陈永建自豪地告诉记者:“不再焚烧秸秆已经成为了村民的一种习惯,目前全村秸秆还田率达到85%、机插秧面积超过80%、商品化育秧超过80%。

  陈永建介绍,目前全村共有9台大中型秸秆还田机,一台机器一茬可以还田300亩至400亩,用上了机械后,农民的劳动强度不再像以前那么高了,秸秆还田也就顺理成章了。“原先没有推广秸秆还田,许多农户会偷偷把秸秆烧掉,村干部上门制止多了,干群关系搞得也很紧张。”陈永建表示,秸秆还田帮助解决了村民处理秸秆的难题。

  农机手蒋永高这两天十分忙碌,每天要还田近50亩。他告诉记者,眼下是三夏抢收最繁忙的时候,他从每天7点开始,一直要忙到晚上7点,人歇机不歇,两个农机手轮番上阵,确保不耽误接下来的秧苗移栽。

  秸秆还田得好,机插秧也得跟上去。今年,合兴村的海兴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了2台自动化育秧机,每小时可以生产500张秧盘。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人们推着小车,将机器上生产的秧盘运到田中间一排排整齐铺开。这些工人都是来自于村里的闲置劳动力,每天在合作社收入大概在8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