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南京504人 登记成为志友

31.03.2016  08:13

  晨报讯(记者张红)“死后不开追悼会、不接受花圈挽联、不用骨灰盒建墓土葬;捐遗体供解剖、献器官供移植;骨灰用于植树育林”,这是南京志友在成立之初就提出的“三不两献一育”口号。昨天上午,志友的家属和朋友们在西天寺志友纪念林前举行公祭。据了解,南京现有捐献遗体志愿者7400多人,去年一年登记成为志友的就有504人,有143人捐献了遗体,其中还有一名102岁的老人。

  唐存森是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唐立寅的侄子,他清楚地体会到了伯父唐立寅的心愿。“伯父是南京理工大学的一名教授,从事教育事业55年,除了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很早就加入志友队伍,支持医疗事业。2015年11月28日,伯父去世,102岁,他的遗体就捐献了,他很早以前还希望医疗人员能研究一下,他为什么这么长寿。去世后,伯父还捐出了自己40多万元的积蓄给母校清华大学做研究”,唐存森说,在伯父的带动下,他身边的很多人都加入了志友队伍。南京理工大学55个志友中,已有16个人实现了捐献。

  志友队伍中,还有不少是“一家二代或三代”都是志友的。南京市红十字会志友工作的副总干事赵玉坤老人对此如数家珍:“三代都是志友的家庭有很多,最早的是金陵石化公司的冯兴钢,起初他家三代五口都是志友,后来儿媳去世后,儿子再婚,新媳妇也成为志友。老志友南师大老教授尹心田的孙子孙女,现在也都成为了志友……最多的一家有二十多个人都是志友。”在昨天的公祭现场,还有一家四兄妹一起来祭拜父亲的,原来他们从事教育事业的父亲很早以前就加入了志友队伍,现在93岁高龄的母亲也是志友,在父母的带动下,他们中的大哥夫妇俩,还有四妹都加入了志友队伍。“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也不给后代添麻烦”,72岁的大哥杨厚琛轻描淡写地说。

  据赵玉坤老人介绍,2015年是南京市器官捐献大丰收的一年,去年参与捐献的“最小的11个月,最大的102岁”。全年遗体登记第一次突破500人,达到19年以来的最高值504人,其中有143人捐献了遗体,39人捐献了器官,捐献眼角膜93片,“让近100位患者重见光明”。

编辑: 项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