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以病人为中心 以专业为基础 以优质为追求
(新华日报:2016-05-12)
现代护理学科的创始人南丁格尔说:“护理工作是精细艺术中最精细的,护士须有一颗同情的心和一双勤劳的手。”
近几年来,省卫生计生委在全省医疗卫生系统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涌现出不少先进典型和创新举措。今天是第105个国际护士节,让我们倾听白衣天使的故事,感受她们辛勤的付出,无私的大爱
祝全省二十多万名护士节日快乐!
优质护理服务
让护理更精细、更人性
南京脑科医院心境障碍科抑郁症病区护士长陈桂梅
用爱修补残缺的心灵
“护士长,×床的病人死活不肯打针。”
“走,哄哄去。”
抑郁症病区有很多老年病患,护士们遇到不肯配合的病人,实在“没招”了,就习惯性求助陈桂梅,而她总能把病人“哄”得心甘情愿地打针吃药。护士们请教她有何秘诀,她说:“主动倾听、细致观察、适当引导、充分尊重。”老年病患常常要静脉输液,血管偏细偏脆,加上不肯配合,输液难度很大。陈桂梅到处请教进针手法,一次次在家人和自己手上试验,直到熟练掌握。护士长打针,老年病患总是特别“乖”。
靠着细心和责任心,陈桂梅多次挽救生命。一次夜班巡视,陈桂梅发现病人用被子蒙住了头。想到该病人是抑郁症,平时睡觉也不是这种姿势,她立刻警觉,迅速掀开被头,发现病人正用棉毛裤勒自己的脖子;有位90岁老人夜间突发心肌梗塞,意识丧失,是陈桂梅巡视时发现并抢救,老人康复后三次来感谢;一位刚入院的女病人心神不定,不时询问护士晚上几点睡觉,陈桂梅记得她曾有自杀史,便装作不经意地与病人闲聊,一个小时后,病人从内衣夹层里拿出锋利的刀片交到陈桂梅手上……
抑郁症治疗时间长、易复发。陈桂梅用心琢磨,建起“心晴家园QQ群”开展出院病人延续护理,上传健康教育资料,及时为出院病人答疑解惑,成为病人心灵的港湾。一名出院病人留言说想自杀,陈桂梅带领护士骨干上网联系病人和家属,运用心理学知识劝慰鼓励,终于让病人放弃了轻生,同意再次接受治疗。
更惊险的是,曾有一名男性精神病人掐住当班护士脖子,抢了钥匙跑了。陈桂梅边安抚年轻护士,边安排应急措施,带领大家寻人。凌晨1点半,终于在一处街巷找到了。病人情绪激动,不断嘶吼,乱掷石子,不准任何人靠近。陈桂梅施展“谈判专家”的本领,使病人终于稳定了情绪,回到了医院,此时已是凌晨3点了。
以陈佳梅为代表的精神科护士,不仅缓解病人身体上的痛苦,更用细心和爱心,不畏压力,不惧风险,修补残缺的心灵。陈佳梅护理组多次获得院“优秀护理单元”荣誉,她也获得了“院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无锡市儿童医院急诊科预检分诊护士王晓芳
“火眼金睛”守望危重患儿
无锡市儿童医院是一家三级儿童专科医院,年门急诊量约95万人次,日急诊量1000人次左右。工作量大,医护人员相对缺乏,急诊预检分诊的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患儿的治疗和安全。
4年前,49岁的王晓芳主动请缨到预检分诊岗位。很多人不可思议,她完全可以找个清闲岗位等退休,何必自讨苦吃?她说:“虽然我年龄不小了,但我身体素质还行,而且我有急诊重症的工作经验,我还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4年来,她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中夜班,在她的“火眼金睛”下,没有漏掉一个危重患儿。很多急躁的家长在她的安抚下总能平息情绪。这独门绝技,是如何炼成的呢?
一个深夜,一名患儿在测量体温时还睡得很沉。王晓芳立刻警觉起来,一边询问病史,一边要求家长做进一步检查,却遭到了拒绝。孩子奶奶不耐烦:“我孙子之前一直哭闹,现在好不容易睡着了,你要弄醒他,再哭你帮我哄!”王晓芳耐心跟家长解释,判断孩子是严重脱水了,必须立即抢救,这才挽救了孩子的生命。
孩子生病,最着急的莫过于家长。在儿科急诊,三五个家长带着孩子,火急火燎的冲进来就嚷:“我的孩子高烧!”“我的孩子突然肚子痛!”……要求优先就诊的情景经常会发生。王晓芳总是一边安慰家长,一边进行问诊和检查,有条不紊的处理。她的微笑和冷静仿佛有魔力,总能慢慢平息家长的急躁。
年轻护士问:“王老师,有的家长总觉得自己孩子毛病最重,最应该第一个就诊,你怎么就耐得住不生气啊?”王晓芳说:“我们做急诊室护士的,一定要站在家长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他们心里着急是情有可原的。他们有时表现出来一些过激行为,咱们千万不能针锋相对。他着急,你比他火气还大;他不理解,你就觉得不可思议了,那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吵起来了!”年轻护士都喜欢跟王老师上分诊班,说在她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预检分诊护士有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巡视。候诊过程中患儿病情进展往往非常迅速,家长大多缺乏医学知识不能及时发现。一次巡视中,家长说孩子迷迷糊糊想睡觉,还呕吐了两次。她马上仔细查看,发现患儿精神差、表情淡漠,立即安排优先就诊,确诊为脑出血,及时抢救了回来。她多次在巡诊中发现“险情”,得到了家长的称赞和感激,急诊科的医生们也常说,只要王老师在,我们就吃了定心丸了!
4年来,王晓芳没发生过医疗事故纠纷,也无投诉发生。她说:“听大家亲切称呼我‘王老师’,那种亲热友好的感觉无法形容!”
徐州市传染病医院艾滋病病区护理团队
抗“艾”路上的爱神
有这样一群人,在病人与“艾”抗争的道路上陪伴左右,用爱心去温暖他们,用行动去关爱他们,让“艾”变成爱。
病区4号床的老人,中年离异、艾滋病、失语、偏瘫、无家人陪护…….护理人员在承担繁重护理工作的同时,又兼任了保姆和护工的角色。
老人一侧肢体肌力严重下降,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成了护理人员的首要任务。护士长带领大家学习康复锻炼的相关知识、模拟操作训练……每位护士都熟练掌握了康复锻炼护理技能。每天3-4次功能锻炼,从局部肢体的轻微抖动、缓缓平移、慢慢伸展,到能轻松抬起,老人的肌力逐步恢复。
因为失语,医护人员难以准确领会老人的意思。护士姐妹们群策群力,为老人量身制定了特殊沟通方法:固定手势、实物图片、文字书写等。护士们每次见到他,都会主动打招呼,鼓励他说话。后来,老人不但能跟医护人员简单沟通,还能说出每位护士姓什么。全体护理人员激动极了,觉得所有的辛勤汗水和不懈努力都是值得的。
老人的病情一天天好转,院方多次与其女儿沟通出院问题,却始终不见来人办理出院手续。护理团队反复联系老人的女儿及家人,向他们耐心讲述老人的情况、如何与艾滋病人共同生活以及居家护理注意事项,并留下联系电话,欢迎他们随时咨询,日后还会随访。护士们的诚心打动了家属,一周后,家人终于把他接回了家。那一刻,老人眼中满含激动、感激的泪水。
作为艾滋病病人的同行者和守护者,他们在抗“艾”道路上走得艰辛而坎坷。但他们始终坚持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为艾滋病人前行的道路照亮一丝光芒,让他们不再孤单、不再惧怕。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监护室护理团队
无声的沟通有声的爱
有文献报道,在重症监护室有人工气道的患者占60%以上,这些患者中80%神智清楚,却苦于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患者往往感到孤独、焦虑和恐惧。苏大附二院重症监护室护理团队感受到了病人的无助和渴望,在工作中不断思考、不断改进,从而有效沟通、准确理解、传递关爱。
他们发现,写字板和简单的手语,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孩子的看图识字册给了他们灵感。他们整理了卧床、丧失自理能力患者的所有常见需求,从大量图片中挑选出最容易理解的图片制成沟通手册,提高了护患沟通的有效性,减轻了患者的焦虑和负面情绪。
沟通的问题解决了,但每每走到患者身边,还是能感觉到患者的焦躁,这是为什么呢?护士发现,原来床边呼叫器的按钮较小,患者病情危重,活动受限,定向能力较差,不能准确按到,无法顺利呼叫管床护士。姑娘们找来会发声的儿童橡胶玩具,小巧轻便,即使患者的手被保护性约束也能很容易按响,还能锻炼患者的握力。一个小小的呼叫器放在手中,却如同给了患者一份大大的安全感放在心里。
点 评 >>>
“优质护理服务”,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单是一个待完成项目。它是一种“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一种逐渐渗透到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人文精神。它基于专业性,体现在细节中,使护理人员更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促进康复,有助于推动护理学科和事业的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延伸护理服务
这里,是接地气的居家护理服务平台
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怎样才能让患者在家就能体验专业护理服务,减少奔波,降低成本,早日康复?这是江苏省护理学会致力研究的问题。2014年起,在省卫生计生委的领导下,江苏省护理学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创新建立了居家护理平台,“居家造口护理”、“居家骨病护理平台”和“居家护理糖友之家”三个微信公众号先后上线为民服务。
自微信公众号运行以来,全国陆续有上百家三级医疗机构加入,数百位优秀专科护师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为数以万计的慢病患者提供了居家延续护理服务,用户达数万名,互动服务上万次,科普知识浏览数十万次。
关注微信公众号,只需简单注册,就可以进行看片咨询、问答咨询、预约专家、预约门诊,查看平台信息,浏览专科护理知识科普图书馆,而且这一切都是纯公益的。
线上互动帮助造口病人、家属
南京鼓楼医院伤口护理中心护士长吴玲是居家护理平台最早的践行者,也是江苏省首批国际造口师。每天她的门诊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患者,还有一大批患者在线上等她,她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
扬州的王先生,母亲今年72岁了,半年前因结肠癌手术在腹部做了肛门造口,出院后不知如何选造口袋,造口周围也一直红。老母亲不肯见人也不肯去医院,总觉得自己身上有怪味。正在家人一筹莫展时,一位病友向他推荐了“居家造口护理”微信号,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线上选择了吴玲,通过“发片”把造口照片发了过去,没想到吴玲很快就回复了他,详细询问了病情,推荐他合适的造口袋,发给他如何在家护理造口的视频,嘱咐他定期线上咨询。几次互动后,王先生已能自如地帮助母亲更换造口袋了。
一位在平台上咨询的袁先生也感慨道:“吴老师,你们这个居家护理平台的远程服务太好了,我母亲生了压疮一次都没到医院就诊,竟然好了,我也掌握了压疮预防护理的知识——真的太感谢您啦!”
让糖尿病护理延续到家
莫永珍是江苏省首家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负责人。她和同事们在“居家护理糖友之家”平台开设了移动护理咨询服务,已有超过500位患者在线互动。
今年3月,莫永珍的移动护理平台来了一位年幼患者。只有4岁的贝贝,刚刚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出院后血糖一直不稳,饱受持续低血糖发作的折磨。看着孩子痛苦的样子,妈妈着急、揪心、无助。当她得知“居家护理糖友之家”时,立即通过线上预约、图文咨询等功能,及时与莫永珍等护理专家对话。经过细致、精确的指导,孩子病情得到了控制,让这个辞职在家照顾孩子的妈妈激动不已。通过平台及时的访视和互动,孩子多了一份健康保障,家长也有了一份长久的心理支持。
出院患者身边的骨科护理专家
苏大附一院王洁是江苏省骨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负责人。自“居家骨病护理平台”微信公众号上线以来,王洁和她的骨科专科护师团队在平台里已开通22个移动护理单元,在线服务近800名骨科慢病患者。
苏大附一院骨科护士长蒋莹卿,是平台的首批上线护师。平台开通不久,一位髋关节置换术的朱先生在线上向她咨询,“有没有术后康复的相关视频。”蒋莹卿跟王洁一合计,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地拍摄了各种常规骨科康复的视频并上传平台。她又让朱先生把自己锻炼的视频上传,看他动作是否正确,强度是否合适,不断鼓励他康复。在她们细心指导下,一周后朱先生扶着助行器下床活动了,一个半月后,他已经能照顾自己了。
平台上患者咨询的问题,细小到“出院后如何选择枕头的高度”“何时能洗澡、何时能驾驶”等,都得到了她们专业又耐心地回复;动态连续的追踪随访,弥补了以往电话随访不能观察患者现实状态的缺陷,患者感觉身边随时都有骨科专科护士的指导和陪伴。
江苏省护理学会秘书长霍孝蓉:
居家护理平台为数以万计的患者提供了专业的延续护理咨询服务,实现了从线上咨询、预约挂号到线下有序就诊。它是医患双方良好的沟通桥梁,填补了居家慢病患者护理的需求服务空白,成为传统医疗居家延续护理的创新模式。
在这个平台上,患者享受到精准医疗时代的个人定制服务,而专科护士们也成为患者的健康使者。是这些可爱的专科护士,给“互联网+院外延伸护理”插上了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