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红高粱》:一碗文化温吞水

14.11.2014  13:08

  新华报业网讯  根据莫言《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视剧《红高粱》正在热映,赢得赞誉的同时也备受争议。作为上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红高粱》发表于1986年,紧接着,莫言又写了《高粱酒》等四个中篇,然后结集成《红高粱家族》出版,这是电视剧版《红高粱》所依据的版本。张艺谋据《红高粱》改编的同名电影获金熊奖,一时掀起了“红高粱旋风”。惶惶60集的电视剧《红高粱》主打“文化牌”,却成为宫斗剧、家族剧、剿匪剧、抗日剧的翻版与拼盘,消解了原著的文化力量,却没有实现对民间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审视与重构,反倒暴露了生命力与历史感的溃散与迷离,终究只能是一碗文化温吞水。

  关键词1:生命力

  读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第一印象就是旺盛的原始生命力。男性力量的粗犷与张扬,富有蓬勃的脉动与恣肆的激情;底层民众的生命伟力,处处体现着压抑不住的野性与活力……这不但是历史的回声,也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主旋律”,这是一种文化自省,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小说和电影中,体现这种生命力的主要是“我爷爷”,电视剧则让“我奶奶”担起了主角。这种置换既是一种文化选择,更是一种商业策略。作为一位有天赋、有个性的演员,周迅算是成功演绎了敢爱敢恨、泼辣机灵的九儿,这是一个女性追求个性解放的主题,若隐若现地有些女性主义色彩,可惜这已落入俗套,《橘子红了》等剧多是这样的主题,电视剧《红高粱》没有超越,反而让九儿陷入了过多的是非,但这并没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其他几个土匪形象,多是概念化产物,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要说体现原著中的生命力。其实,这种改编就是迎合了当下文化的轻浅化、世俗化。为了“凑足”60集,电视剧过分追求曲折性、离奇性,更是消解了人物的生命力。

  关键词2:民间化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叙事视角完全民间化。神圣的祭酒场面与粗鄙的向酒中撒尿等场景和谐共生,贫民平淡的日常生活与土匪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也相得益彰,诗意浪漫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相结合。电影版《红高粱》基本延续了这种风格,而电视剧《红高粱》则变成了朴素的现实主义,这种改变本无可厚非,不过,电视剧中无论是土匪间的争斗,还是家族内的宅斗,都没能真正进入民间文化的内核。

  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中,作为对精英文化的反拨,民间文化被赋予了相当的使命感甚至救赎的力量,让人感觉新鲜而振奋。前些年,电视剧《乔家大院》虽然也是写实风格,但对民间文化的挖掘比较深刻,电视剧《红高粱》在表现民间文化的时候却显得力不从心,其背后其实正是对民间文化审视力的断裂与疲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