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根生:清明重温先烈恽代英“好人之问”

02.04.2016  20:59

龙虎网讯 4月1日下午,《雨花台》剧组主创人员都来到雨花台参加凭吊雨花台革命先烈活动,向革命先烈们献上鲜花表达缅怀之情。饰演恽代英烈士的演员崔钟表示,排演了话剧《雨花台》后,深入了解了英烈事迹。马上要去全国演出了,我们要把雨花英烈精神传承下去。

清明节,我们要祭先祖。没有先祖,就没有生命的延续;清明节,我们更要祭先烈。没有先烈,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1927至1949年,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南京雨花台壮烈牺牲,恽代英烈士就是其中之一。1921年,恽代英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6日,恽代英被捕入狱。1931年4月29日,恽代英被杀害于南京,时年36岁。就义前他留下诗作:“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想到恽代英烈士,又想到了“好人之问”。

1923年,恽代英与邓中夏等人创办了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半月刊。在创刊号上,恽代英撰写了名作《怎样才是好人》。在此文中恽代英为“好人”设立了三个标准:好人是有操守的。“好人不因为许多人都做坏事,他亦做坏事。好人亦不因为许多人都不做好事,他亦不做好事”;好人是有作为的。好人能正确的应付一切的问题,保持自己的好名誉,且做得出一些好事来;好人是要能为社会谋福利的。“中国要有一万个好人,便可以得救”。在文章结尾他深情发问:你愿意做一个好人么?

道德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失当、正当、应当。失当就是失范,甚至是做坏事。在失当层面行事谓之缺德;正当就是社会规范约束内行事,在正当层面行事谓之普通;应当就是按模范人格塑造自己,在应当层面行事谓之崇高。在一个正常社会中,大部分人行事往往应处于正当范畴内。恽代英“好人三标准”,也可谓以正当层面道德为基础而设定。雨果有言:“做一个圣人,这是偶然的现象;做一个好人,却是为人的常规。”这意味着,只要愿意,我们都能做个好人。

然而,近百年后重温先烈恽代英“好人之问”,我们又是不是真能做到无愧于心?无疑,爱与善是社会主流,“好人”正越来越多。但有种现象也依旧存在:有些人指责起见死不救者特别义愤填膺,但真遇到需要伸出援手时又开始盘算了,“别人不管我为凭什么要管”?是否会遭遇“好心无好报”?于是,选择了“袖手旁观”。“比坏”现象也已存在很久了。面对不良社会风气时,有些人不是选择抵制和疗救,反而选择了屈从和推波助澜。比如以“和尚动得,我为何动不得”来自我开脱,比如干了坏事豪无愧疚,总是用“比我问题更严重者大有人在”来自我安慰。

马格利特在其著作《记忆的伦理》中说:记忆是一种与伦理,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与伦理有关的责任。记忆意味着“特别在乎”,关爱和责任就源于记忆。关爱和负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记忆深刻与否。如果你连那个人都记不得,也就谈不上对那个人“特别关爱、特别敬重、特别负责”。所以马格利特又说:回顾人类历史,不是我们愿意记住什么,而是我们有道德责任记住什么。祭先烈,就是在尽这种伦理责任。但强化红色记忆,说到底是要以先烈精神照亮人生。怎样回答“好人之问”,需要我们拿出行动。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今天,利己与利他、功利与道义、物质与精神……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人们道德良知。但无论挑战多严峻,也无论个人处境如何,每个人都能凭借道德良知在“好人之问”前交出合格答卷。人人择善而从,有操守、有作为、肯为大众谋利益,才会有“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在“好人之问”前交出合格答卷也才能说,我是雨花英烈精神传承者。

来源: 新华报业网   编辑: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