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泰州已实现生态葬8000多例

01.04.2016  18:27

  市民在市卧龙公墓的树葬、花葬区祭扫先人。高峰摄

  中国江苏网4月1日讯 (记者熊珠琴)最近几天,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陈红比较忙,除了日常的手头工作,她要跑海事、港务、公安等部门,协调、商议今年举办江葬的有关事项。

  “目前已有10多个家庭咨询登记,准备加入今年的江葬活动。”陈红透露,因为江葬需要乘船去长江,首先要保证参与人员的安全,所以相关手续相对繁杂。“生态葬是全社会都在积极提倡的,而且清明节也快到了,我们会尽力让此次活动尽快顺利举办。

  环保节地的生态葬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市民理解并接受。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我市已实施生态葬8000多例。

  生态葬总量尽管不多,但总体仍呈上升趋势

  一面是日益稀缺的城市土地,一面是不断上升的墓园用地需求。推广生态殡葬,是城市资源集约利用的一种必然选择。

  记者了解到,去年,我市逝者3.8万人,其中选择生态葬的不到1000例。对此,陈红认为,要想改变市民的殡葬观念,需要时间及时机,毕竟“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在中国延续千年,早已在市民头脑里根深蒂固,要想一朝改变有些困难。

  据介绍,早在多年以前,我市就开始倡导生态安葬,并相继推出了多种生态葬式供市民选择。以江葬为例,自1997年以来,我市先后组织了15次集体江葬活动,共实施江葬3000多例。其中,去年实施了55例。

  “近5年来,选择树葬的家庭达到7000多户。”陈红介绍,在资源环境日益紧张的今天,加上政策的宣传引导,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市民理解并接受这种绿色环保的安葬方式。尽管数字不大,但每年都是递增的,这是一个好的迹象。

  据介绍,生态葬分不占地和少占地两种。不占地的包括江葬、可降解骨灰盒葬等;少占地的包括树葬、花葬、草坪葬、壁葬、骨灰集中存放等。在泰州寄思园、泰州墓园、卧龙公墓等,都已经有了树葬、花葬、草坪葬等新型殡葬方式。

  在泰州墓园里,西南角开辟出约50平方米的生态墓区,用于埋放可降解骨灰盒。这种骨灰盒只要遇水,3至6个月就可以降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所以,这片墓区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已经有人咨询这种殡葬方式了,如果市民的认可度高,今后可以把生态墓区的面积再扩大。”泰州墓园主任宋才高介绍。

  在兴化福寿苑公墓,墓园于2013年就专门开辟一块区域,率先推出“花坛葬”。截至目前,这种殡葬方式已实施90多例。泰州医药高新区推广的骨灰集中存放也已安放骨灰3000多例。

  树葬等也算“入土为安”,家属也能节约不少费用

  记者了解到,积极推行环保生态葬,既可以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有利于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对家庭来说也能节约不少费用。

  以泰州墓园为例,最便宜的墓穴也要好几千,价格高的达到数万元。其他一些墓园墓穴的价格也大同小异。毕竟,土地的成本是不断上涨的。

  相比于墓穴,生态葬的成本很小,几乎可以说是免费的。而且,政府还会对生态葬进行适当的奖补。

  去年,我市出台了有关生态葬的奖补政策。具体内容是,对选择江葬的市区户籍(海陵区、高港区、农业开发区、泰州医药高新区)居民,除免除江葬直接费用(含2名逝者直系家属车船费、撒江活动服务费)外,再给予每例1000元的奖励;对选择可降解骨灰盒葬的户籍居民,除免除安葬费(含可降解骨灰盒、刻字费)外,再给予每例1000元的奖励;对市区九类特殊困难群体新生骨灰,免除在本区域安放的骨灰格位使用费。

  “中国人多有‘入土为安’的观念,树葬、花葬、草坪葬、可降解骨灰盒等,都是‘入土为安’的一种。从我市目前实施的生态葬大数据来看,选择树葬、花葬的约占一半左右。”陈红说,把逝者的骨灰埋到泥土下,地面则种上满满的花、树、草,旁边安放先人的牌位,到了清明,家里人一样可以来拜祭。

  据了解,在苏州、常熟、扬中等地,生态葬已经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当土地真的没有了,生态葬就成了唯一的选择。”陈红说。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