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引领 福建国有林场改革再出发

12.10.2015  09:22

  “世界杉木看中国,中国杉木看洋口。”8月中旬,《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随“青山绿水·生态脊梁——百家媒体百名记者进林场”采访团来到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时,深深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和分量。

  “洋口林场的杉木基因图谱研究已走在世界杉木科技最前沿。”在杉木组培车间,洋口国有林场场长张志才拿着装有组培苗的罐子自豪地介绍。

  一幅图谱,一个时代。它凝聚了福建林场人数十载的艰辛与梦想。走进福建国有林场,绿色与希望、创业与发展、守望与改革,谱就了一首激扬的乐章。

   生态建场,荒山秃岭披绿衣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业待兴。造林,更是筑梦。

 

  吴昌强,1956年生,与福建省洋口林场同岁。

  回忆往事,吴昌强颇为感慨:“建场第一年,父亲就从沿海的泉州到山区的洋口支援林场建设。这里杂草丛生,没有瓦房、电灯。全部家当不过是一个铺板、两个箩筐,父亲的树种到哪,我们就在哪过夜。连大年三十父亲都在出工。”说着,他的目光挪向长满老茧的手,“后来,我接过了父亲的铲子,也成了林场的工人。一年又一年,山头越来越绿,工区条件也越来越好。”

  记者循山望去,如今的洋口林场,已是满目苍翠,绿浓林丰。俯首探路,树木的根茎深扎在泥土中,像是山林的守护神,保卫着一方水土。繁密的虬枝,向天际延伸,像是梦的触角,留下绿色记忆。

  同样,在漳平市东南隅,在蜿蜒的九龙江畔,始建于1958年的漳平五一林场中,28万余亩葱葱郁郁的森林,形成浩瀚的林海。据场长吴昌华介绍说,这里森林覆盖率达89.8%,森林蓄积量达223.5万立方米,为社会培育了大量优质森林生态资源。

  “福建省属国有林场一开始创建就是以造林绿化和保护改善生态为目的的。”福建省国有林场管理局负责人说。

  福建现有106个省属国有林场,大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由国家在高山远山、大江源头、水库、公路以及城市周边等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无林、少林及荒山集中连片地区投资创建。目前,福建省属国有林场经营面积达608万亩,其中天然林310万亩。山绿林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灾减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研攻关,杉松交辉映林海   杉木和马尾松是福建乃至南方省份的主要树种。如何注入科技活力,让老树种再展新姿,国有林场的科研攻关一直在路上。

 

  据了解,目前,福建获得科技成果300多项,杉木、马尾松育种研究领跑全国。探索太空育种,增加社会效益110多亿元……福建国有林场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保障为主、产学研结合,依靠科技实现转型增效的路子。

  “经济最困难的时候,职工工资不能正常发放,我们也坚持挤出资金投入科研。”回忆往事,五一林场老场长、现任书记张火明说。经过近30年不懈努力,五一林场建成了国家马尾松种质资源库,成为福建最大的马尾松育种中心,建有良种基地4639亩,实现了马尾松3年郁闭成林的科研目标,松树造林“三年见草不见树”的传统说法已成为过去。

  走进五一林场的马尾松良种示范林,记者看到,葱葱郁郁的林木挺拔壮实。据基地技术人员介绍,17年生马尾松良种示范林平均树高18.4米,胸径20.2厘米,相当于福建省马尾松速生丰产林26年的长势。目前,五一林场马尾松良种已辐射推广至福建全省及江西、广东、贵州等地区。

  洋口林场是全国首批“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和全国“杉木种质资源主库”,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与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科研攻关,成果显著。目前建有杉木一代、二代、三代的完整育种群体,现有林木良种基地5000亩、试验示范林5000亩,收集和保存全国各地不同杉木优良种质材料6000多份,为社会提供杉木良种4.6万公斤,提供杉木优良建园穗条100多万根,产生遗传增益价值达52亿元以上。

  洋口林场场部的一座2层小楼,是杉木组培苗实验室和生产车间,这里的杉木育苗与应用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年产组培苗1000万株,所育苗木具有生长快、材性优、抗病害等优良特性,亩产材积增益在20%-45%。

   转型升级,示范推广惠民生   林木满山,务林人的梦想不止于此。

 

  “我们学林的人,看到树龄长、胸径大的树都会兴奋。”来到洋口林场国家储备林大径材基地,林场专业技术员李勇指着一排排通干笔直、树高超过20米的杉木,喜不自胜。

  洋口林场于2012年、2013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和国家储备林建设试点场,已经完成近4万亩的木储基地建设任务,在发挥巨大生态效益的同时,给林区周边村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直接为村民带来人均3万元的年收入。

  “看,那些杉木被标上了油漆,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张志才介绍说,“在基地,我们选取长势旺盛的优势木,用油漆进行标注,实行科学管护、定株经营,培育大径材。”

  良种良地良法、严格的技术规程、集约化的管理,所有的营林措施都做到位,林木才能长成大径材。

  谈起营林方法,工人们烂熟于心:“与粗放经营不同,定株经营的林子管护流程更规范、要求更细致:1.8米以下侧枝全部修光,一般每三年修枝一次;在开沟统一施肥基础上,对定株经营的杉木实行重点施肥;采取透光伐,保证储备目标树阳光充足,有足够的生长空间,一轮生长期要间伐4到5次,最终每亩保留30株到40株大径材。”

  “村民看到林场树长得快、种得好,也会来向我们讨教经验。”李勇告诉记者。国家储备林的“洋口实践”,也为周边林农提供了森林经营的有益范本。

  在省属国有林场大步转型升级的同时,县属国有林场同样也在悄然转身。记者在邵武二都林场看到,林下种植的金线莲、三叶青、铁皮石斛长势良好。野生金线莲通常长在阴凉湿润的深山老林中,林场优越的生态环境为仿野生金线莲的种植带来了可能。据了解,仿野生金线莲的价格一斤在几千元,而大棚种植的金线莲仅几百元。保护好生态,才能有更好的经济效益,林场的转型尝试也给林农带来了启发。

   破题改革,林场发展遇良机   福建人从来不缺乏改革的细胞。

 

  2002年,福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为全国林改的一面旗帜。国有林场改革,福建仍然不甘人后。

  “国有林场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晰、管理体制不完善、基础设施较差等问题。”福建省国有林场管理局负责人说,由于历史原因,现行的林场体制面临尴尬。

  长期以来,国有林场承担着保障生态、科技示范等公益职能,但106个省属国有林场每年财政差额预算仅有950万元。林场既得不到事业单位正常发展应享受的扶持政策,也得不到自收自支单位应享有的自主权和经济政策。部分国有林场苦于“找饭吃”,无法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上来,生态保障和木材安全的基础性功能作用受到影响。

  “中央6号文件的出台真是一场及时雨。”谈起新一轮改革,林场干部职工心中充满了期待。洋口林场退休老场长李寿茂说,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应该坚持良种繁育、科技兴林,走生态型林场的道路。五一林场书记张火明也表示,林场培育资源的目的要奔着保护生态去。这些,正代表了广大职工对国有林场未来发展方向的诉求。

  那么,国有林场改革该怎么改,破题方向在哪里?目前,福建制定了《福建省属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和《福建省县属国有林场改革指导意见》,并成立以省长苏树林为组长的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本轮改革将明确国有林场培育和保护国有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发挥科研示范骨干作用的功能定位,界定国有林场单位属性,科学核定编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发林场的活力,为生态文明和林业科技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