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功德园推"3D生态云葬" 节地生态葬占南京9成

31.03.2016  12:58

  清明节临近,雨花功德园创造性推出“3D生态云葬”,该园生态节地葬的“3.0”版本就此悄然出现。

  至今,在全市200多家墓园共有近万名逝者选择生态节地葬,其中雨花功德园独占90%份额,堪称“一枝独秀”。去年,该陵园生态节地葬销售量超过1000个穴位,在全部墓穴销售量中占比达到67%。江苏省殡葬协会副会长丁盛清、南京殡葬管理处处长裴云峰均表示:“这个比例之高,在全国陵园中也是闻所未闻。

  推广节地生态葬有难度是个普遍性问题,雨花功德园怎样将难事变易?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近日前往一探究竟。

  持续发力:从每月销售两三个到日均卖出两三个

  节地生态安葬是近年国家大力倡导的一种环保葬式,具体包括以“树葬”等方式深埋于生态节地墓区,或将骨灰嵌放在墙壁内进行“壁葬”等。

  早在2003年,雨花功德园就在全省率先推出了节地生态葬。那时,该园开辟了一处占地近200平方米的桂花林,作为集体树葬的骨灰安放地。市民花999元,就可以将亲人安葬在该园的大桂花树下。这种葬式统一使用园方提供的可降解骨灰盒,几个月后,骨灰与土地融为一体。

  “我们园推出节地生态葬的最初几年,这种墓穴是真的不好卖,无论怎么磨破嘴皮,每个月能卖两三个就很不错了。”该园资深销售人员朱华建告诉记者,传统习俗力量很强大,人们都想为亲人把最后一件事办得“体面”、对得起先人。

  但是该园管理层没有气馁,十多年咬牙坚持。

  该园负责人告诉记者,“雨花功德园和其他墓园一样,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土地总有卖完的那一天。”他们坚信,人们的观念会改变,节地生态葬一定有被大众广泛接受的那一天,“以前人们去世后都坚持要土葬,现在不都接受了火化?这也没用多少年时间。

  坚持数年,情况果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近年节地生态葬的营销难度大大降低,销售量大幅增长,平均每天都能销售两三个,多的时候一天能达到十多个。

  “现在你随便什么时候来看,我们大厅10位客户中,一般都有七八个是来看墙壁葬的。”朱华建对记者说这话时,信心十足。

  创新服务:推出节地生态葬“1.0”“2.0”“3.0”版本

  数年来,雨花功德园的节地生态葬式本身也在不断创新,裴云峰将其总结为“1.0”、“2.0”、“3.0”版本。

  最初的葬式为“集体树葬”,可称为“1.0”版本。

  几年前,部分南京知青向该园提出,他们生前在一起学习生活,百年后也想在一起,而南京目前还有没一处安葬知青的后花园。为此,从2011年开始,雨花功德园专门开辟了园内西侧的一块5亩大小的地,建设“知青苑”。同时利用园区现有墙壁葬的背面打造一条长200余米的“南京知青文化墙”,整个文化墙红黑大理石相间,红色墙面镌刻文字,黑色部分镌刻影雕,呈现知青上山下乡不同时期的照片、历史资料等。目前,南京知青文化墙已经初步打造出来,“知青苑”也已经免费引进近10位英雄知青入园。同时,该园还利用自身优势,建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魂园墙壁葬区,并采用浮雕及文字等方式介绍我军军史,使陵园增加文化内涵,为雨花功德园成为城市人文纪念公园打下基础。类似葬式,裴云峰称之为“2.0”版本。

  “3.0”版本是今年该园再度创造性推出的“3D生态云葬”。按照1亩地667平方米计算,建造传统墓地只有220—250个墓穴;“3D生态云葬”仅40平米土地,就有460个单穴,超过了过去1亩土地的安放量。

  文化引领:市民观念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

  文化,在雨花功德园的生态节地葬宣传营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别于一般的墓园,雨花功德园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气息。这里有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原新四军将领项英、袁国平、周子昆“三烈士”墓,还先后安葬了唐亮、杜平等百余位开国将军和老红军,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领域作出特殊贡献的大批著名人士……客观地说,“与英烈为伴,与大师为邻”,成为众多老人选择安葬于此的一个重要理由。

  漫步这里的林间小道,浏览300座造型各异的个性化艺术墓碑,耳畔回荡着轻音乐,这里是陵园还是公园?已很难分清。优美的环境,为该园推广节地生态葬提供了有利条件。

  发挥示范作用,是该园宣传节地生态葬的一个重要抓手。

  2013年,该园搭建平台,让人们通过一部智能手机或是一部电脑,随时随地调阅“”系统里面储存的视频资料,或者建立自己的网络纪念馆,随时实行“云祭扫”。这一新平台,让那些为时空阻隔的逝者亲友备感温暖。

  持续的推广,文化的熏染,使得南京有意选择生态节能葬的人们逐渐聚集于此。“来我们这里的老人们觉悟之高,绝对超过你想像!”朱华建对记者说。

  他举了一个例子:3月20日上午,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手拉手来到雨花功德园。老先生姓候,开口就说是来看墙壁葬的,“我们不要墓,我们这一代人要从自身做起,要为子孙后代多留一点地。墙壁葬不就是‘住楼房’吗?过去的人住平房,现在也住高楼了,我们百年之后‘住楼房’也没什么不可以。

  该园负责人说,这些年推行节动生态葬,他有一个重要感受,就是人们的观念未必落后,关键是你要为他们提供一种新的选择,这种选择可能他们自己本来也不清晰,可是你通过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创造出最好的环境、最理想的葬式,他们来了,一看,“这个好!这正是我需要的!”这样,节地生态葬推行起来就容易得多。 (梁圣嵩 马道军)

来源:  南京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