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粮食生产“全托管”,开启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24.03.2015  13:27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面临人地矛盾、村庄空心化、地块细碎化、大量优质农村劳动力离土离乡等突出问题,农田“非粮化”“非农化”甚至“抛荒”倾向加重。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粮食生产如何得以保证?这些难题都急需在基层的实践中得以破解。海门市粮食生产“全托管”服务模式为此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近年来,海门市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在耕种、统一育供秧、播插、统防统治、收割等方面服务能力日渐增强,并由“片段式”服务逐渐转向“全程化”服务。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挑战的背景下,我市农机部门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有效信息,加大了稻麦轮作机械化生产示范方与粮食生产全托管项目的组织实施力度,充分发挥“全托管”服务组织的积极性,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推广“农民提供土地、服务组织全程经营、收益协商共享”的经营模式,依托这种新型农业服务规模,大力推进“旱改水”,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去年,农机部门从90多家农机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申报的全托管项目中,通过不断深入现场指导,拾遗补缺,反复筛选,最终确定69家农机合作社及家庭农场作为经营主体申报南通市级农业生产“全托管”服务项目,南通市级全托管通过66家,全托管总面积近4万亩。其中粮食生产49家,设施园艺17家,500亩以上的47家,验收合格率南通市第一,全托管数量南通市第二。 

    “全托管”服务模式,即由专业化的服务组织为种地农民提供从种到收乃至销售等贯穿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服务。这种外包式的服务圆了许多老弱病残而力不从心,或外出经商打工而无暇顾及的农民的“种田梦”。 “全托管”经营主体是有资质的“田保姆”,“全托管”服务又两种形式,一种是“实物”型,即农民收益通过实物体现。农民将土地交给“全托管”组织打理,并支付每亩1200—1450元不等的托管费,“全托管”组织提供保障产量的服务,经营主体承诺每亩水稻、小麦产量分别不低于600公斤和400公斤,收获粮食全部归农民。一种是“货币”型,即农民收益通过货币体现。农民将土地交给“全托管”组织管理,全托管组织每亩向农民支付150—1200元不等的土地收益,收获作物归全托管组织所有。“全托管”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全程机械化。“全托管”经营主体依托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实现机耕、机播(插)、机防、机收等全程机械化作业,全托管”服务推行后,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的局面。 

  今年,海门市种植水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过去是“要他种”,而今是“他要种”,这是建国以来,该市旱作地区历经“屡败屡改”之后出现的新曙光。海门市农机局将继续按照南通市委、市政府确实的“两年打基础、三年大提升、五年见成效”的目标步骤,着力扶持稻麦轮作机械化示范方,明年力争50%的行政村建有农业生产“全托管”服务项目,每个乡镇新增培育全托管经营主体5个,其中500亩以上3个,。新增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面积20000亩以上,免费培训农机手100名以上,新增农民经营主体50个以上,逐步引导农民将传统粮食种植通过项目向粮食生产“全托管”方向发展,彻底解决将来农村劳动力短缺的局面,提高“全托管”经营主体服务能力,促进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