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促发展转理念求创新——积极应对粮食产业发展新常态

13.02.2015  11:07

 

高淳区位于 南京市 南端,是“日出斗金、日落斗银”的江南鱼米之乡,素有“江南圣地”之美誉。高淳坐拥先天的山湖资源,具有江南典型的生态特征,是“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华东地区 特色现代都市农业基地”,盛产优质粮油。近年来,高淳区局结合区域内粮食流通的发展特点,在深入把握粮食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经营理念、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积极应对粮食产业发展新常态

一、我区粮食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搞活经营,粮食购销能力稳步提升

坚持立足本地,内外结合的原则,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立足本地粮食收购,加强省际及周边之间粮食购销合作,确保粮源稳定和满足粮食保供需求。采取代收代储、工贸合作、预约购销、即购即销等灵活经营方式,扩大经营规模,搞活粮食购销,促进了粮食市场的活跃和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2014年,全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累计共收购粮食70814吨,其中收购稻谷47624吨,同比增长36.5%,小麦23190吨,同比增长34.2%;共销售粮食64453吨,其中销售稻谷37635吨,小麦26818吨,同比增长194.9%。

(二)优化机制,国有粮食企业加快发展

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改革的要求,按照“一区一企,一企多点”总体改革思路,结合实际对原有的7家国有粮食企业进行了以优化机制、激发活力、提高效率为重点的企业改革。以区粮食购销公司为依托,成立了四家收储企业。采取目标任务与利润考核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进一步调动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各国有粮食企业按照“购得进、保得住、销得出、有效益”的经营思路,坚持把粮食购销工作放在首位,积极与区内外、省内外粮食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保障了粮食经营市场的稳定有序运转,切实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利益,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14年,区内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总量达到135267吨,累计完成销售额20041.8万元,实现粮油经营利润583.29万元,同比增长60.69%,实现为农增收754.52万元。

(三)立足仓储,粮食流通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4年,是我区粮食流通能力快速增强的一年。这一年,高淳区局以全面实施“粮安工程”为载体,扎实推进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多个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得以启动并顺利完成,粮食仓储保管向着信息化、智能化步伐迈进。一是列入区政府重点工程项目的漕塘粮食储备库一期工程顺利竣工,新增4个厫间10000吨仓容,于2014年夏粮收购期间投入使用;二是投入545.02万元用于赵村、红旗、南湖、红沙嘴4个库点的“危仓老库”维修改造,维修仓容1.68万吨。维修改造后的仓库面貌明显改观,仓储条件明显改善,功能设施显著提升。目前全区有效仓容达5.8万吨,现代化仓容占比达71%;三是投入资金80多万元用于粮库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区11个收粮库点称重计量实现了电脑操作,5个储备库和骨干库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信息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国有粮食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为今后粮食流通及粮食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注重长远,粮食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

近几年,高淳区局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兴粮”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为出发点,努力抓好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不断壮大我区粮食系统人才队伍。2012年以来,通过公开招聘的途径,先后引进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具有经营、管理及专业技能特长的7名粮食紧缺人员。同时鼓励支持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业务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批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业务娴熟的粮食人才队伍。

近年来,通过全系统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和扎实工作,我区在加快粮食产业发展、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兄弟区县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粮食购销经营规模偏小,经营能力不强,外向度不够,经济效益偏低。在当前国有粮食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背景下,企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二是仓储设施仍显陈旧。我区仓储设施大部分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的建成年份甚至更早,加上年久失修,已不适宜继续存粮,亟需维修改善。三是人才队伍老化的现状没有的得到根本性改变。现有职工大都是2002年改制时保留下来的,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是其主要特点。目前企业大部分职工年龄在50周岁以上,且逐渐进入退休年龄,粮食系统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二、正确认识粮食流通工作面临的新特征、新任务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总量扩张步伐缓慢,经营效益不够明显,严重制约企业发展。面对粮食行业内外融合、矛盾交织的新特征,作为粮食市场主体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如何发挥粮食经营主渠道作用,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提升粮食收储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是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基本制度。“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实施以来,在促进粮食生产发展、保证区域粮食市场供应、维护区域粮食市场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南京市而言,储备粮规模距销区6个月口粮的供应量仍有较大差距。建议增加储备粮数量,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二)加快仓储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收粮储粮安全环境

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很多地方仓储设施老化破损严重,储粮条件差,粮油调控和应急保障能力不足,粮食安全存在隐忧,特别是一些仓容缺口大的主产区,更是要加强一线收储库建设。但是由于国有粮食购销都处于微利或负盈利情况,资金筹措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大都需要依赖于上级政策扶持和政府支持,所以在具体粮食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由政府出台各种优惠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促进行业发展。建议除继续加快仓库建设投入外,要重点加大粮食烘干、粮库信息化、粮油质检、科学保粮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使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在各类资源要塑中占据第一要素,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成果,决定着企业的发展高度。如不改变现有员工青黄不接的现状,粮食企业将难以健康发展,长远目标难以实现,最终结果导致粮食产业发展停滞不前。因此,要以实施“人才兴粮”战略为引领,加大粮食人才队伍建设,彻底改变企业后继无人的局面。要以战略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制定长远发展的人才引进计划,充实经营和管理队伍。建议采取内培外引等方式,一方面聘请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人员担任授课教师,分条线开展业务培训;另一方面加快人才引进,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提供富有竞争性的薪资待遇,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四)保障收购资金供应,进一步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随着粮价的持续上涨,收购资金的用量也越来越大,国有粮食筹资压力也很大。就我区而言,两季收购尽管收购量不大,但也要近两个亿。由于南京市地方储备粮采取的是定额补贴、自主经营的方式,亏损财政不兜底,所以储备粮贷款并非政策性粮食贷款,而是实行粮食购销贸易贷款,目前我们收购资金采取资产抵押、共同担保基金、国资担保三种形式,盘子只有1.2亿左右,因此每年收购筹措收购资金的压力很大,并且前置条件多,贷款成本高,企业负担较重。因此建议上级主管部门高位协调,地方储备粮按照政策性粮食予以放贷,享受政策性粮食的贷款政策。

(五)及早应对“目标价”收购的冲击,进一步提升粮食流通水平

最低收购价实施十年来,对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造成扭曲粮价、财政负担增加等负面影响。今年国家对大豆、棉花已实施了目标价,下一步将在其他粮食领域推行目标价。目标价的实施对国有粮食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近期可以说是挑战大于机遇。因此,要及早考虑应对之策。建议:一是要掌握粮源。目标价实施后,粮食企业就要真正走向市场。由于粮食企业承担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职责,必须掌握粮食。所以要结合土地流转等种粮形式的变化,掌握区域粮食种植信息,加强与农民合作社、农庄、种粮大户的联合,组织好粮食收购。二是要加快粮食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尽快改变买原粮卖原粮的现状,走粮食产业化之路。三是搭建粮食购销平台,加强粮食信息平台建设,搞好粮食产销链接,提高粮食经营效益。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管理和经营人才,调高粮食经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