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校友40年前测出珠峰高度 36岁牙齿基本掉光

21.10.2015  11:35

  “8848.13米”,1975年,一度被国外垄断的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数据,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测量出结果,并向国际社会发布。据了解,首次参加珠峰测量的老队员,有5位是东南大学校友。昨天,他们中的两位——薛璋、陆福仁回到母校东南大学,讲述当年的珠峰测量往事。

  今年80岁的薛璋,重返母校东南大学时,说起当年的往事依然中气十足。

  1975年,国务院批准,在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的同时,精确测定珠峰高程。早在一年前,测绘队的队员们便开始体能训练。1974年冬天,大家到了北京怀柔香山登山基地,进行适应性训练,起早跑步、爬山。“最多的是耐力训练,每天差不多要跑18-20公里。”薛璋说。

  1959年从南京地质学校毕业后,陆福仁被分配到北京国家测绘总局雷达测量队微波测距组。1975年4月,薛璋等8名来自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的队友,聚集在珠峰大本营下。

  那时还没有GPS导航定位等系统,8848.13的高度,是如何被测量出来的?薛璋说,大家利用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从西安的大地圆点开始,沿着珠峰方向设置两三万个三角坐标,一个多月后才测量到珠峰脚下。

  1975年5月27日,我国首次将测量觇标立于珠峰之颠。从珠峰附近选择了9个测站点,工作人员根据三角高程测量原理,推算出珠峰高8848.13米。

  薛璋被分配的点位都在海拔6100米以上,在6千米以上的点观测三角,受到严重缺氧,严寒,特别是大风侵扰,操作仪器必须戴手套,但是各种测量的限差不能突破,差“0.01”就得返工,往往平地上一个小时就可拿下来的工作,到6000多米就得一天。

  据了解,珠峰地区海拔很高,空气含氧量不到内地的一半,即使对于做过体能训练的队员们来说,也时常面临生死考验。

  1975年4月7日,队友郁期青等人,向海拔7050米的土坳发起冲锋。由于严重缺氧,下北坳后,郁期青又在雪山上连续奋战了40多天,终因体力严重透支,抵抗力下降,患了重感冒,持续10天高烧41度。后来又转成肺水肿、胸膜炎并发症,出现高度昏迷。经过35天的抢救,他死里逃生,但体重却由140多斤下降到了70斤。也留下了胸膜粘连、动脉硬化、静脉曲张等后遗症,牙齿基本掉光了。那一年他36岁。(许启彬 吴婵 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