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爸爸”陈宏:我在南海建“花园”

28.11.2014  13:50

  新华网海口11月28日电(记者张钟凯 郑玮娜)在广袤蔚蓝的南海,一名民间科研人员潜心耕耘了27年,研究、修护和培育珊瑚,水下作业时长达上千个小时,为的是未来海底能绽放出绚烂的“花丛”,他就是“珊瑚爸爸”——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生物及病害研究所所长陈宏。

  “这红的是笙珊瑚,这白的是石珊瑚,这蓝的是蓝珊瑚,这个是我们在西沙刚发现的珊瑚物种,在世界上尚属首次。”这位年近半百的浙江温州人在简陋狭小的珊瑚标本室里向记者如数家珍地介绍。

  1987年,陈宏毕业后来到三亚,在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从此与珊瑚结缘。为了专心研究珊瑚,2003年他创办了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生物及病害研究所,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珊瑚研究。

  十多年里,他先后承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会“三亚珊瑚移植与监测计划”项目、国家海洋局“全国珊瑚礁与海草的生态调查”、“三亚珊瑚成片白化的调查研究”等项目。

  南海海域拥有300多个珊瑚物种,曾经被科学家确认为全球十大珊瑚礁重点保护区之一。然而,由于气候环境变化和盗采等因素,南海的珊瑚资源一直在衰退。

  据陈宏介绍,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有85平方公里,但珊瑚覆盖率很低,大部分珊瑚处于亚健康状态。

  在陈宏看来,中国几乎拥有世界上最严格的珊瑚保护法律法规,管理时间也非常早,以红珊瑚为例,《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在2008年才将深海红珊瑚列为二级保护动物,而中国早在80年代就已经将其列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然而从保护现状来看,中国与西方国家却仍有一定差距。

  今年10月份,陈宏专门赴欧洲调研珊瑚保护情况,通过调研和交流,陈宏发现保护现状的差异主要在于公众的科普水平和保护意识。

  1998年,海南省通过了《海南省珊瑚礁保护规定》。在此之前,很多海南人并不清楚这种生活在海底的生物就是珊瑚,珊瑚礁被当做石灰石来烧石灰或建房。

  “加大执法力度和科普宣传是一方面,但想要更可持续的发展,需要结合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通过新的模式让大家都分享到保护珊瑚的好处。”陈宏说。

  陈宏说的新模式是指他畅想的全民参与的“百万珊瑚行动”计划。今年,陈宏三次赴西沙永乐群岛进行珊瑚及其伴生物种繁殖与移植放流工作,按照规划,陈宏需要两年内移植6000株珊瑚,而出于自信,陈宏给自己定下了六万株的目标。

  这六万株珊瑚种植在面积3公顷的海域上,相当于4.2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这些珊瑚长大后会形成新的生物链,吸引各种鱼类、贝类、龙虾、海藻等伴生物种生存聚集,对保护岛礁也有一定的作用。

  “到时候,西沙会有海底珊瑚礁观光隧道、珊瑚礁生物博物馆等配套措施,成为集科研与观光相结合的海底珊瑚花园,这就是我的珊瑚梦。”陈宏说。